北京時間3月27日消息,據(jù)國外媒體報道,近日,科學(xué)家披露了一起虎鯨謀殺案,而罪犯的同謀竟然是其46歲的母親。
在加拿大西部溫哥華島附近海域,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虎鯨追逐。附近虎鯨實驗室(OrcaLab)的研究人員觀察到,一頭雄性虎鯨和它的母親追逐并劫持了一頭虎鯨幼崽,時間將近3個小時,并最終將其溺死。
目睹這場殺嬰事件的海洋生物學(xué)家稱,這是“第一次有記錄的虎鯨殺嬰行為”,而且是除人類之外“唯一由成年雄性與其母親合作殺嬰的案例”。相關(guān)研究的結(jié)果發(fā)表在3月20日的《科學(xué)報告》(Scientific Reports)雜志上。在類似警方報告的論文中,研究人員描述了這場可怕事件的經(jīng)過,并分析了事件發(fā)生的原因。
加拿大西部溫哥華島附近海域出現(xiàn)了一場激烈的虎鯨追逐,研究人員對其進行了長達5個小時的追蹤觀察。
“案情”經(jīng)過
2016年12月的一個早晨,虎鯨實驗室的海洋生物學(xué)家通過水下收音器發(fā)現(xiàn)了一些奇怪的虎鯨叫聲,似乎預(yù)示著什么。由三名科學(xué)家組成的小組展開了調(diào)查。
研究人員開船來到叫聲的來源處,發(fā)現(xiàn)三頭虎鯨(年齡分別是2歲、3歲和13歲)正在以接近17公里的時速游向附近的家族成員。其中一頭較年幼的虎鯨已經(jīng)受傷,血液從尾葉上的傷口往下流,還可以看到它身上有許多新鮮的牙齒印。在三頭虎鯨身后,一頭成年雄性虎鯨(約32歲)和它的母親(約46歲)正緊追不舍。
三頭虎鯨很快與家族的其他成員匯合,其中有它們的母親,一頭28歲的雌性虎鯨,還有它的另外幾個孩子,包括一頭剛出生不久的虎鯨幼崽。這一家虎鯨開始一起向西游去。然而,窮追不舍的虎鯨母子很快就追上了它們。
“我們觀察到猛烈拍打海水等反常舉動,似乎是在進行一場捕食,”研究者寫道。這些虎鯨在海面上鉆來鉆去,混雜著鮮血的海水四處飛濺。幾分鐘之后,可以清楚地看到那頭剛出生的幼崽沒有和母親一起浮出水面。
研究人員很快就發(fā)現(xiàn)那頭成年雄性虎鯨游動時嘴里就叼著虎鯨幼崽。“可以看到它的嘴里叼著新生幼鯨的尾葉,而幼鯨的身體整個垂在它的下顎下方,”研究人員寫道。
被奪走幼崽的虎鯨母親拼命地追趕雄性攻擊者,而后者身上也有了剛被咬到、正在流血的傷口。忽然間,雄性虎鯨的母親也加入了這場爭斗,46歲的它把自己擋在28歲的虎鯨母親身前,阻止它的追趕。
最終,成年雄性虎鯨和它的母親在劫持了新生幼鯨3個多小時之后,終于帶著它潛入深水,將其溺死。
一頭28歲的虎鯨母親為了保護剛出生不久的幼崽和一對虎鯨母子展開搏斗。
為什么要殺死幼鯨?
研究人員指出,盡管殺嬰行為在自然界中很少被觀察到,但靈長類、食肉目、嚙齒類和海豚等動物都會時不時出現(xiàn)這種行為。在一些較大的社會性動物群體(特別是雄性較少、雌性較多的群體)中,有時會出現(xiàn)年幼動物被母親以外的其他雌性殺死的現(xiàn)象,這可能是雌性為了增加自己生育后代的概率。不過,最為常見,而且記錄最多的是雄性動物的殺嬰行為,尤其是在哺乳動物和智力較高的動物群體中。
目前科學(xué)家還沒有完全弄清楚動物殺嬰行為背后的動機,但最廣為接受的一個理論認為,雄性動物殺死雌性后代的目的是為了使其停止哺育行為,從而可以更快地再次交配。換句話說,這些“罪行”都是性驅(qū)動的。
“在這些例子中,殺嬰不僅是為了創(chuàng)造交配機會,而且能將雄性競爭對手的后代從基因庫中去除,”研究人員寫道。這一假說或許能解釋成年雄性虎鯨在該事件中的動機,但為什么它的母親也參與其中?虎鯨實驗室的研究人員表示,成年雄性虎鯨與母親一起活動并合作捕食的現(xiàn)象并不罕見,特別是在母親超出了生育年齡的情況下。
“過了生育期的雌性虎鯨可以通過分享生態(tài)知識和獵物來增加成年兒子的存活率,”研究者寫道。這頭46歲的虎鯨母親之所以這么做,或許是為了讓兒子能與失去幼崽的雌性虎鯨成功交配,從而將自己的基因也傳遞下去。對于這起虎鯨殺嬰案的其他細節(jié)——包括被殺幼鯨的父系血統(tǒng)等——還在調(diào)查之中。
廣告聲明:文內(nèi)含有的對外跳轉(zhuǎn)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jié)省甄選時間,結(jié)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