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10月21日消息 20日上午,歐洲和日本聯(lián)合研發(fā)的“比皮科倫坡”水星探測器順利升空,它將花七年時間飛往水星,2025年將開始觀測水星。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三次無人探測水星,整個任務有哪些看點和亮點?新華社就為我們簡單的梳理了一下。
探測有何難點
水星作為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其受到太陽引力作用是地球的33萬倍,巨大的引力會對探測器造成干擾。另外水星表面白天太陽直射溫度可以達到430度,而夜間溫度可以達到零下170度,晝夜溫差達到600度。強烈的陽光和高溫大幅增加了探測水星的難度。
歐航局介紹說,此前的探測器大多是前往太陽系相對寒冷的區(qū)域,而“比皮科倫坡”任務是將探測器送往如此靠近太陽的地方。此前,人類有兩次進入水星個軌道,分別是1973年的“水手10”號和2004年的“信使”號。如果“比皮科倫坡”號想要進入水星軌道,則需要在七年時間內(nèi)在地球、金星和水星之間完成九次變軌才能到達水星軌道。
另外,“比皮科倫坡”號水星探測器還要經(jīng)受烈日的炙烤,它采用了多層隔熱技術,最外層由陶瓷纖維組成,探測器上還配備了高效散熱器,以保證科學儀器和電子設備能正常工作。
任務七大看點
水星直徑為4880千米,密度和地球幾乎相同,內(nèi)核被認為是占水星半徑四分之三的巨大鐵核。有種假說認為,水星與地球之初幾乎是完全相同的行星,只不過兩顆行星踏上了完全不同的演化之路,因此水星可能蘊含著許多地球誕生之初的信息。通過了解水星可以完成行星誕生之謎的探索。
另外,此前“信使”號發(fā)現(xiàn)水星北極貯存著數(shù)十億噸的冰,這也是本次探測任務的一個重點。
據(jù)歐洲航天局官網(wǎng)介紹,“比皮科倫坡”的科學目標可以概括為7個方面:以水星為例研究靠近母恒星的行星的起源和演化;水星的內(nèi)部結構和組成;水星內(nèi)部磁場的特性和起源;水星表面的形成過程,包括地表構造、隕石坑、極地沉積狀況及火山活動等;水星大氣層的成分、起源和動力學;水星外部磁層的構成與動力學;驗證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fā)機構理事長山川宏認為,“比皮科倫坡”任務“將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水星環(huán)境,最終還能幫助理解地球乃至整個太陽系的起源”。
協(xié)同觀測是亮點
此次,“比皮科倫坡”探測器攜帶了兩個獨立探測設備:由歐航局研發(fā)的“水星行星軌道飛行器”,主要用于探測水星的表面和組成;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fā)機構研發(fā)的“水星磁層軌道飛行器”,主要負責探測水星的磁場。
2025年底到達水星軌道后,兩個探測設備將進入各自軌道,開始協(xié)作進行暫定為期一年的數(shù)據(jù)收集活動。
水星周邊強大的太陽風容易影響水星磁場的測定,因此上述兩個探測器在兩個地點協(xié)同觀測將可更加精確地測定水星磁場。這兩個探測器將首次多角度綜合觀測水星的磁場、磁氣圈、內(nèi)部和表層,與地球進行比較,弄清行星磁氣圈的普遍性和特異性。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fā)機構介紹說,“水星磁層軌道飛行器”搭載有磁力計、等離子體及粒子觀測裝置等,主要目的是高精度測量水星周邊磁場,探索水星磁場的成因,觀測水星磁氣圈的構造和運動。
而“水星行星軌道飛行器”搭載有激光高度計、加速度計、磁力計等多種觀測設備,將主要觀測水星重力場、表面地形、礦物、大氣成分以及磁場等。
廣告聲明:文內(nèi)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jié)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