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 日夜間
    隨系統(tǒng)
    淺色
    深色
  • 主題色

月球誕生的五大“瘋狂”猜想:月球或曾經(jīng)繞著金星轉

2019/1/4 6:30:43 來源:網(wǎng)易科技 作者:卡麥拉 責編:阿迷

數(shù)千年以來,人類對月球的神秘十分敬畏,但更多的是好奇。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科學家開始探索這顆衛(wèi)星,揭曉它的形成之謎。目前,科學家提出了關于月球形成理論的大膽設想:

1、捕獲理論

部分研究人員認為,月球最初是在其它區(qū)域形成的,甚至它之前環(huán)繞另一顆行星(可能是金星)轉,之后被地球引力牽引最終進入地球軌道。其它一些行星也以這種方式捕獲衛(wèi)星,例如:火衛(wèi)一和火衛(wèi)二,這是火星的兩顆微型衛(wèi)星,被認為是捕獲的小行星。

“捕獲理論”并非真實的月球起源理論,當然,它只關心月球如何進入地球軌道。地球和月球的化學元素相似性,這兩顆天體的氧同位素比率幾乎相同,從而表明它們的形成基于相同的原料物質(zhì)。

2、裂變假說

19世紀,達爾文的兒子喬治提出月球起源于裂變。他認為,太陽系最早期快速旋轉融化的地球向太空噴射的物質(zhì),最終聚集形成現(xiàn)今的月球。

許多科學家并不認可月球“裂變假說”,他們表示,地球旋轉速度不可能快到將表面一塊巖石拋擲太空中,畢竟地球擁有強大的引力束縛。2010年一項研究表明,放射性元素含量過高引起的自然核爆炸,可能會促使早期地球分裂一個月球大小的天體進入軌道。

3、共同形成

很可能在45億年前,月球和地球一起形成,它們是在太陽系原行星盤中的氣體灰塵中結合形成。

雖然這種假說可以解釋地球和月球同位素相似性,但仍無法解釋其他問題。例如:無法解釋地月系統(tǒng)的高角動量,也無法解釋為什么月球鐵核比地球小。

4、微行星碰撞

一些科學家認為,月球在微行星碰撞過程中逐漸質(zhì)量累積,在太陽系形成初期,微行星成為地球、火星和其它成熟行星的質(zhì)量來源。

但是科學家很難找到相關證據(jù)支持微行星碰撞理論,同時,也不能解釋地球和月球之間的化學成分相似性。

5、大型碰撞事件

月球形成的主流理論認為,大約44億年前,一顆行星大小的天體碰撞剛形成不久的地球,碰撞濺射至太空的殘骸物質(zhì)逐漸聚集,最終形成月球。

他們將行星大小的碰撞天體稱為“忒伊亞(Theia)”,它的體積與火星相近。2012年科學家提出一個觀點稱,撞擊天體和原始地球,它們的質(zhì)量都是現(xiàn)今地球質(zhì)量的50%。

科學家稱,大型碰撞事件假說不斷地被修正和完善,它能夠很好地解釋月球成分和軌道特征。例如:該理論預測月球有一個小型鐵元素內(nèi)核,因為它主要是碰撞天體和早期地球的地幔形成的(這兩個天體表面缺少鐵元素,但在內(nèi)核卻聚集大量鐵元素)。

廣告聲明:文內(nèi)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jié)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

相關文章

關鍵詞:月球地球,嫦娥四號,金星

軟媒旗下網(wǎng)站: IT之家 最會買 - 返利返現(xiàn)優(yōu)惠券 iPhone之家 Win7之家 Win10之家 Win11之家

軟媒旗下軟件: 軟媒手機APP應用 魔方 最會買 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