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7月2日消息,據(jù)國外媒體報道,閱讀小說據(jù)說可以增加人們的同理心和同情心,但這種說法得到科學研究的證實了嗎?
在全世界,每天有無數(shù)本書,盡管如今我們有很多其他容易分心的事情,但毫無疑問,很多人仍然喜歡閱讀。當然,書籍尤其是小說可以教我們很多關于世界的知識,還可以提高我們的詞匯量和寫作技巧。那么,閱讀小說是否也能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呢?
小說是偉大的文學形式,有人認為它能讓人們更愿意從事志愿服務和慈善捐贈,并且更有投票的傾向,甚至是幾個世紀以來暴力事件的逐漸減少也部分歸功于小說。
小說中的人物能讓我們代入故事之中。亞里士多德曾說,當我們觀看悲劇時,有兩種情緒占主導地位:對角色的憐憫和對自己的恐懼。我們甚至會在不知不覺中想象他們是什么樣的人,并將他們對各種情況的反應與自己進行比較,想象過去的自己或未來的自己會怎么做。
這種換位思考的練習類似于理解他人的培訓課程,加拿大認知心理學家基斯·奧特利稱小說是“心靈的飛行模擬器”,如同飛行員可以在不離開地面的情況下練習飛行一樣,閱讀小說的人每一次打開小說,都可以提高他們的社交技能。他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當我們開始認同角色時,我們就會開始考慮他們的目標和欲望,進入一種忘我的狀態(tài),當角色處于危險中時,我們的心跳開始加速;我們甚至偶爾會倒吸一口涼氣,不過,在享受閱讀體驗時,我們知道書中的一切都不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我們不會因為恐懼而渾身濕透,也不會為了逃跑而跳出窗戶。
盡管如此,大腦用來理解故事情節(jié)的一些神經(jīng)機制確實與現(xiàn)實生活中使用的機制類似,例如,當我們讀到“踢”這個詞時,大腦中與身體動作“踢”有關的區(qū)域就會被激活。如果我們讀到某個角色拉住了一條輕繩,那大腦中與抓握相關的區(qū)域的活動就會增加。
為了追蹤小說情節(jié),我們需要知道誰知道什么,他們是怎么想的,以及每個角色認為其他人可能在想什么,這需要一種被稱為“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的技能,當人們閱讀角色的思想時,大腦中與心智理論相關的區(qū)域就會被激活。
這是一種通過閱讀與他人產(chǎn)生共鳴的實踐,由此你可能會認為,閱讀小說的人比那些主要閱讀非小說或根本不閱讀的人擁有更好的社交技能。
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存在諸多困難,比如許多人都有夸大自己所讀書籍的傾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奧特利和同事們給學生提供了一份小說和非小說作家的名單,讓他們指出聽說過哪些作家,他們警告學生稱,名單中有一些虛構的名字,用來檢查他們是否說謊,人們聽說過的作家的數(shù)量可以很好地反映他們實際讀了多少書。
接下來,奧特利的團隊給學生做了一個“眼中的思想”的測試。在這個測試中,你會看到一系列雙眼的圖片,你的任務就是從眼睛及其周圍的皮膚中,判斷出一個人的情緒,你有一個簡短的選項列表,比如害羞、內疚、做白日夢或擔心等,這些表達很微妙,乍一看似乎是中性的,因此實際測試要比聽起來更難,不過,那些被認為閱讀了更多小說的人在這項測試中的得分更高,他們在衡量人際關系敏感度的量表上也表現(xiàn)更好。
在普林斯頓社會神經(jīng)科學實驗室的研究中,經(jīng)常閱讀小說的人被證實擁有更好的社會認知能力,換句話說,他們更善于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通過腦部掃描發(fā)現(xiàn),在閱讀小說時,大腦的默認模式網(wǎng)絡更加活躍,而這些部分的活動與模擬他人的想法有關。
閱讀小說的人似乎比一般人更善于讀懂別人的情感,但這一定會使他們成為更好的人嗎?為了驗證這一點,研究人員使用了許多心理學學生曾經(jīng)嘗試過的方法——你“不小心”把一堆筆掉在地上,然后看看誰會幫你撿起來。在筆掉落之前,研究人員向參與者分發(fā)了一份情緒問卷,其中穿插了測量同情心水平的問題,然后,參與者閱讀一篇短篇小說,并回答一系列關于他們在閱讀故事時感覺變化程度的問題。比如,他們對人物有生動的心理印象嗎?在讀完故事后,他們想了解更多關于角色的信息嗎?
然后,研究人員說自己需要從另一個房間拿些東西,并在出去的路上“不小心”掉了六支筆。這一招奏效了:那些對故事最感興趣、對角色最有同情心的人更有可能幫助撿筆。
你可能會想,最關心故事中人物的人可能本身就更加善良,是那種更愿意幫助別人的人,不過,研究人員考慮了人們的同情心得分,發(fā)現(xiàn)無論如何,那些最容易被故事感動的人表現(xiàn)得更加無私。
當然,實驗是一回事。在我們將這一結果外推到更廣泛的社會之前,我們需要對因果關系的方向保持謹慎。在現(xiàn)實生活中,總是有這樣一種可能性,那些本身更有同情心的人對其他人的內心生活更感興趣,而這種興趣會吸引他們去閱讀小說。這不是一個容易研究的話題:理想的研究應該包括測量人們的共情水平,隨機分配他們閱讀大量小說或多年不讀小說,然后再次測量他們的共情水平,看看閱讀小說是否有不同的影響。
現(xiàn)實情況剛好相反,研究人員進行的都是短期研究。例如,荷蘭研究人員安排學生閱讀報紙上有關希臘騷亂和荷蘭解放日的文章,或者諾貝爾獎得主若澤·薩拉馬戈的小說《失明癥漫記》(Blindness)的第一章。在薩拉馬戈的這個故事中,一個男人在車里等紅綠燈時突然失明了,他的乘客把他帶回家,而一個路人答應幫他把車開回家,最后卻把車偷走了,當學生們讀了這個故事后,不僅他們的共情水平立即上升,而且如果他們感到自己已經(jīng)被這個故事感動,一周后他們的共情得分甚至比剛讀完的時候還要高。
當然,你可能會說并不只有小說會如此。我們也能與在新聞故事中看到的人產(chǎn)生共情,并且經(jīng)常這么做,但是,小說至少有三個優(yōu)勢:我們可以用一種通常在新聞報道中無法做到的方式,進入人物的內心世界;我們更有可能在不質疑人們言論真實性的情況下,心甘情愿地擱置懷疑;最后,小說允許我們做一些在自己生活中很難做到的事情,即觀察一個角色多年的生活。
因此,研究結果表明閱讀小說可能確實會讓人表現(xiàn)得更好。如今,一些機構考慮到閱讀的影響是如此重要,便開始引入文學課程。例如,在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家庭醫(yī)學系堅信,閱讀小說能培養(yǎng)出更好的醫(yī)生,建立了一個人文學科項目來培訓醫(yī)科學生。
在刻板印象中,書呆子總是埋頭讀書,十分害羞,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很難和真實的人打交道。是時候拋棄這種刻板印象了,事實上,這些書呆子可能比其他人更善于理解人類。
廣告聲明:文內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jié)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