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 4 月 6 日消息,一項新研究指出,地球上熱帶雨林的形成可能源自于導致恐龍滅絕的那場小行星撞擊。利用采集自哥倫比亞的花粉和樹葉化石,研究人員探討了小行星撞擊如何改變了南美洲的熱帶森林。
6600 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不僅導致了恐龍和其他生命形式的滅絕,還導致了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更替
6600 萬年前,一塊 12 公里寬的太空巖石撞擊了地球,導致構成這些森林的植被類型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研究小組在著名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報道了他們的發(fā)現。研究作者之一莫妮卡?卡瓦略博士來自巴拿馬的史密森尼熱帶研究所,她說:“我們的團隊檢查了撞擊前后的 5 萬多枚花粉化石和 6000 多枚葉子化石?!?/span>
研究人員發(fā)現,在這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如今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之前,裸子植物(如松柏類)和蕨類植物十分常見。但在毀滅性的小行星撞擊之后,植物多樣性下降了大約 45%,物種滅絕非常普遍,尤其是種子植物。
與白堊紀晚期的熱帶森林不同,今天的熱帶雨林非常茂密,樹冠也很厚
在接下來的 600 萬年中,森林逐漸恢復,被子植物(又稱有花植物),開始占據優(yōu)勢地位。熱帶森林的結構也因這一轉變而改變。在恐龍還存活的白堊紀晚期,構成森林的樹木間隔較大,其樹冠部分并沒有重疊,在森林地面上留下了開闊的陽光照射區(qū)。但小行星撞擊之后的幾百萬年里,森林形成了厚厚的樹冠,使得到達地面的光線銳減,在高大的樹木之間,點綴著五顏六色的蘭花和其他有花植物。
那么,這場撞擊如何使恐龍時代稀疏的、以針葉樹為主的熱帶森林轉變?yōu)榻裉斓臒釒в炅??根據對花粉和葉子化石的分析,研究人員提出了三種不同的解釋。第一種解釋是,許多恐龍通常以生長在森林底層的植物為食,并習慣于踩踏這些植物,從而使森林不至于太過茂密。
第二種解釋是,火山灰的沉降使整個熱帶地區(qū)的土壤肥沃,有利于開花植物的快速生長。最后一種解釋是,針葉樹物種的率先滅絕為開花植物的繁盛創(chuàng)造了機會。
研究團隊表示,這些觀點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能共同作用,導致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結果。卡瓦略博士說:“從這里得到的啟示是,在快速的干擾之下…… 熱帶生態(tài)系統(tǒng)不僅會恢復,還可能被替換,而這個過程需要很長時間。”
廣告聲明:文內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jié)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