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咨詢(JW insights)認為:
28 納米因其進可攻退可守的先天優(yōu)勢,得到代工巨頭們的青睞。
平板電腦、可穿戴產品、智能家電等終端產品的市場拉動了成熟制程的需求
中國后摩爾時代的戰(zhàn)略路徑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驅動力
28 納米制程,這一推出 10 年的制程,再次受到全球代工巨頭們的青睞,臺積電、聯(lián)電、格芯、中芯國際、上海華力均已在 28 納米中加強布局。
28 納米因其進可攻退可守的先天優(yōu)勢,得到代工巨頭們的青睞。28 納米的市場驅動力主要來自于平板電腦、可穿戴產品、智能家電等終端產品市場需求的提升。
不過,業(yè)界多少也有一些擔憂,成熟制程產能會不會出現(xiàn)過?,F(xiàn)象。集微咨詢(JW insights)認為,成熟制程不會出現(xiàn)過?,F(xiàn)象,一方面是因為代工企業(yè)已與客戶簽訂長期合作,進而可以降低訂單大起大落的風險;另一方面,中國在后摩爾時代的戰(zhàn)略推進路徑之中,也在不斷地為成熟制程的應用開辟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中國市場的強勁動力對代工巨頭而言自然不會忽視。
巨頭紛紛布局 28 納米源于其有先天優(yōu)勢
目前,全球晶圓代工巨頭均已布局了 28 納米。下面來梳理下前全球代工企業(yè)在 28 納米上的推進:
從臺積電來講,2021 年 5 月份,臺積電在南京廠投資近 30 億美元,來擴建 28 納米的成熟工藝產能。2021 年 11 月份,臺積電宣傳將同步啟動中國臺灣地區(qū)高雄廠和日本廠的成熟制程的建廠計劃。
聯(lián)電在去年底,擴充臺南 12 英寸晶圓廠的 28nm 和 22nm 產能。2021 年上半年,聯(lián)電廈門廠 28nm 產能的擴產。聯(lián)電還與聯(lián)發(fā)科、聯(lián)詠、瑞昱、三星等 IC 設計公司合作,進一步達到擴增產能的目標。近期,聯(lián)電還將在新加坡擴充成熟制程產能。
格芯在退出高端工藝競爭后,開始專注于 28nm 等成熟制程節(jié)點。當前,格芯正在全球投資逾 60 億美元以提高產能,其中 40 億美元投入擴大格芯在新加坡的工廠,而 10 億美元則用于在美國和德國的擴產。
中芯國際方面,在 2015 年開始進行 28 納米工藝量產,并于 2018 年宣布完成 28 納米 HKMG 的研發(fā)。2021 年 3 月中旬,中芯國際宣布斥資 23.8 億美元在深圳建設新的 12 英寸晶圓廠,鎖定成熟制程代工。2021 年 9 月,中芯國際與上海臨港管委會成立合資公司,聚焦于提供 28 納米及以上技術節(jié)點的代工服務。
代工巨頭布局 28 納米制程,源于其有先天的優(yōu)勢,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是,28 納米制程所使用的制造工藝以及生產設備,可以兼容 40 納米、60 納米等更為成熟的制程。這樣,即便企業(yè)擴大 28 納米制程的產線,當 28 納米的產能需求下降時,還可以將這些設備投入到更為成熟制程的生產中。
二是,與 40 納米相比優(yōu)勢更突出。從性能層面來看,28 納米柵密度更高、晶體管的速度提升了約 50%,這意味著在能耗上可以降低 50%。當前,28 納米與 40 納米的價格差越來越小,在成本接近的情況下,使用 28 納米工藝可以給產品帶來更加良好的性能優(yōu)勢,IC 設計企業(yè)自然會選擇性價格更優(yōu)的 28 納米。
強勁的市場需求選擇了 28 納米
目前智能手機芯片會到 5 納米先進制程,電腦 CPU 則會用到 7 納米,此外,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芯片都還是基于 28 納米及以上的成熟制程。
面對肆虐全球的缺芯潮,最為缺乏的不是先進制程的芯片,而是成熟制程的芯片,包括 28 納米、40 納米等制程。涉及成熟制程的芯片產品主要有 MCU、WiFi 芯片、電源管理芯片、驅動芯片等等。這些需求端主要來自于平板電腦、智能汽車、智能家電、可穿戴產品等。
從平板電腦市場數據來看,據 Strategy Analytics 公布的最新研究報告顯示,2020 年全球平板電腦出貨量為 1.883 億臺,同比增長 18%。據 IDC 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21 年上半年全球平板電腦市場出貨量 8035 萬臺,同比增長 24.4%。
從智能家電市場表現(xiàn)來看,據市場調研機構 Technavio 發(fā)布的調查數據,全球智能家電市場有望在 2020-2024 年間增長 316.6 億美元,在預測期內以超過 16% 的復合年增長率減速。根據 Grand View Research 的最新報告,到 2027 年,全球智能家電市場規(guī)模預計將達到 927.2 億美元,從 2020 年到 2027 年的復合年增長率為 14.1%。
從可穿戴產品的市場表現(xiàn)來看,隨著物聯(lián)網的深入應用,以及消費者的使用體驗越來越好,可穿戴產品市場一直保持著強勁的增速。IDC 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20 年的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 4.447 億,較 2019 年大漲 28.4% 。IDC 的數據顯示,2021 年第一季度可穿戴設備共出貨 1.046 億部,比去年同期的 7780 萬部增長了 34.4%,這也是第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首次突破 1 億臺。2021 年 Q2 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同比增長 32.3%,達到 1.142 億臺;2021 年 Q3 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為 1.384 億臺,同比增長 9.9%。2023 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將達 4.82 億部。
智能汽車產業(yè)剛剛起步,受疫情和缺芯的影響,諸多汽車廠關停,雖然產能受到限制,但智能汽車是繼手機之后的下一個風口,今后汽車領域對電源管理芯片、顯示驅動芯片、車用電子芯片的需求還在進一步提升。
28 納米產能過剩的可能性較小
對于產業(yè)擔憂的是否成熟制程產能過剩的問題,集微咨詢(JW insights)認為,目前代工企業(yè)已經與客戶簽署了長約,一方面可以保證 IC 設計企業(yè)的需求可以持續(xù),不會出現(xiàn)中斷;另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芯片代工企業(yè)擴大產能的風險。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是,中國倡導的后摩爾時代的發(fā)展路徑使然。在先進制程推進中,由于 EUV 光刻機等先進制造關鍵設備受到美國的限制,中國無法推進先進制程的落地,加之成熟工藝制程本身有巨大的市場空間。為此,與其跟在美國等后面追隨,不如另辟蹊徑,開辟一條適合本國國情和發(fā)展需求的變道超車的半導體產業(yè)發(fā)展路徑。
摩爾定律的技術發(fā)展路線,是繼續(xù)延續(xù)摩爾定律,進一步開發(fā)更為先進的工藝制程,進而縮小數字集成電路的尺寸。而超越摩爾定律,則是不依賴于不斷微縮的工藝制程,而是通過先進封裝技術、新型材料等來提升集成電路的性能。
為此,我國倡導的后摩爾時代的發(fā)展路徑,為成熟工藝制造提供了更為開闊的市場空間。
而中國作為全球半導體產業(yè)數一數二的特大市場,這些巨頭自然不會想丟掉成熟制程所對應的巨大蛋糕。
廣告聲明:文內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jié)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