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shè)置
  • 日夜間
    隨系統(tǒng)
    淺色
    深色
  • 主題色

吹一口氣就能解鎖手機?看手的形狀也行?有多少花式解鎖手機的方法?

把科學(xué)帶回家 2022/9/25 19:27:55 責(zé)編:遠(yuǎn)生

自從需要戴上口罩出門后,你是不是也覺得手機上原本的面容識別不好用了?

在科技發(fā)展的近十幾年來,我們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手機解鎖方式的不斷更新。從密碼再到圖形,然后再到指紋解鎖和面容識別。不過,自從戴上口罩之后,大家似乎又回歸了最傳統(tǒng)的密碼解鎖。

▲ 戴上口罩之后,原本的面容識別不好用了。| Pixabay

那有沒有既方便又安全的解鎖手機新方法??!科學(xué)家告訴你,還真的有,不過看著…… 好像都有點離譜。

近期,日本九州大學(xué)和東京大學(xué)的研究者們就提供了一種解鎖手機的新方法 —— 吹一口氣。

也許很多人對“電子鼻”都并不陌生,利用嗅覺傳感器系統(tǒng),電子鼻可以解析空氣中的種種味道,并準(zhǔn)確識別出氣味的成分。在一些食品行業(yè),電子鼻就可以用來探測用了哪些食品,味道是不是合格。

不過,就算能夠聞到氣味,手機要怎么識別是“我本人”呢?畢竟不管是指紋還是面容,看起來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我們的口氣,難道也是獨一無二的嗎?

我們呼出來的口氣成分十分復(fù)雜,而且如果吃了東西,口氣也會隨之變化。不過,就算是這樣,我們每個人的口氣還是會帶有一些獨特的化學(xué)成分。有研究就表明,我們呼出來的空氣也許能用來識別一些疾病,比如糖尿病等。

因此在這項研究中,人們從中找出了 28 種化合物,用來作為“口氣識別”的工具。他們使用一種 16 通道氣味傳感器,每個通道分別能識別幾種氣味,就能通過機器學(xué)習(xí)來分析每個人口氣中的化學(xué)成分。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這個傳感器的確有點效果。共 20 個不同地方和不同年齡的人進行了吹氣識別,結(jié)果準(zhǔn)確率達(dá)到了 97.8%。

不過,這些人在測試前 6 小時都沒有吃飯。20 人的樣本量也太小,雖然氣味識別是很有可能的,但如今的技術(shù)還并不成熟。也許在我們吃完了螺螄粉這類重口味的食物后,就會發(fā)現(xiàn)怎么也“吹”不開自己的手機了。

▲ 吃了重口味食物后,手機還能識別出來嗎?| Pixabay

吹氣解鎖手機還不是最離譜的。在生物特征認(rèn)證領(lǐng)域,還有許多奇奇怪怪的方法能證明“我們是獨一無二的”。除了常見的指紋、虹膜、DNA 識別外,你還可以通過以下方法花式解鎖:

比如抬起你的手,或者給手機看看你耳道的形狀,再或者通過手指的靜脈、走路的姿勢,甚至打字的頻率……

▲ 手的獨特形狀也可以用來生物識別。| Pixabay

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各類獨特的生物特征。比如手的形狀,手機可以通過錄入你的手指長度和寬度,關(guān)節(jié)之間的距離等等信息,來識別是不是你本人。而當(dāng)我們做出各種表情的時候,耳道的形狀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茖W(xué)家讓人們戴上一種特制“耳機”,只要你對著屏幕變換表情,就可以通過耳道的變化來認(rèn)人。

不過,這些方法真的靠譜嗎?無論是何種生物識別的手段,都是通過物理方法來識別的,難免會有缺陷。氣味識別會受到食物或疾病的影響,手和耳道的形狀也有可能受傷。有時我們僅僅是戴上眼鏡,面容識別也會忽然“不認(rèn)識”我們了。

就連我們曾經(jīng)用過的指紋識別,也是因為有著很大的安全隱患而被漸漸淘汰的。

早在 2017 年,一些研究者就實現(xiàn)了可以解鎖任何手機的“萬能指紋”。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有著獨特的指紋,但無論有多“聰明”,手機上的指紋識別器卻還是有缺陷。因為手機解鎖指紋的按鍵一般都很小,而且還能存下好幾個人的手指。

只需要通過學(xué)習(xí)大量指紋并匹配,就能生成“萬能指紋”,破解成功率甚至達(dá)到 76%。如果你一次性存了好幾根手指,那能匹配到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 真實的指紋(左)和“萬能指紋”(右)。| 參考資料 [3]

更不要提那些“不太聰明”的指紋識別器,用紙或者橘子皮有時都能解開手機。

而在公共場合留下自己的指紋,其實也就留下了安全隱患。就有研究者通過收集殘留指紋,再 3D 雕刻出一個“假指紋”,就能用殘留的痕跡解鎖手機和其他安全系統(tǒng)。

▲ 手機的指紋識別器非常小。| Pixabay

總而言之,保護個人信息安全十分重要。一旦手機被破解,個人隱私也會失去保護。就算科學(xué)家們正在通過花式的解鎖辦法努力尋找更加安全的“密碼”,我們也要用更多的安全措施來保護自己。

更不要提戴著口罩的面容識別了。

參考資料:

  • [1] Jirayupat, Chaiyanut, et al."Breath odor-based individual authentication by an artificial olfactorysensor system and machine learning."Chemical Communications (2022).

  • [2] https://scienceblog.com/531548/forget-finger-scans-breath-may-be-your-best-id/

  • [3] Bontrager, Philip, et al."Deepmasterprints: Generating masterprints for dictionary attacks vialatent variable evolution."2018 IEE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Biometrics Theory, Applications and Systems (BTAS). IEEE, 2018.

  • [4] Amesaka, Takashi, Hiroki Watanabe, andMasanori Sugimoto. "Facial expression recognition using ear canal transferfunction."Proceedings of the 2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Wearable Computers. 2019.

  • [5] Kumar, Ajay, and Yingbo Zhou."Human identification using finger images."IEEE Transactions onimage processing 21.4 (2011): 2228-2244.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把科學(xué)帶回家 (ID:steamforkids),作者:Skin

廣告聲明:文內(nèi)含有的對外跳轉(zhuǎn)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jié)省甄選時間,結(jié)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

相關(guān)文章

關(guān)鍵詞:手機解鎖

軟媒旗下網(wǎng)站: IT之家 最會買 - 返利返現(xiàn)優(yōu)惠券 iPhone之家 Win7之家 Win10之家 Win11之家

軟媒旗下軟件: 軟媒手機APP應(yīng)用 魔方 最會買 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