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光年這個單位,大多數(shù)人是有點懵的。
那些熟悉的單位,比如厘米還是長度單位,千克還是質(zhì)量單位,怎么光年就不是時間單位了?照這邏輯,難道虎年是老虎一年跑的路程?猴年和馬月都是長度了?
沒可比性,“光年”二字已經(jīng)被賦予這樣的含義,這叫木已成舟,而猴年馬月還沒有!
但若你知道“光年”二字其實可連寫為 lightyear, 那么你就會發(fā)現(xiàn),它與厘米(centimeter)差不多,兩部分之間是乘的關(guān)系,正如厘(centi)表示百分之一,所以百分之一乘以米 (meter) 得到厘米 (centimeter),而光速乘以年自然就是長度了。
好了,光年是長度,表示光在一年的時間內(nèi)走過的距離的長度。
但這里至少還有兩個問題值得你搞清楚。
第一個問題是,光速是按哪個光速來算?真空中的嗎?
答案是肯定的,真空中的光速是一個物理常數(shù),用 c 表示,它的確切值是 299792458 m / s。
所以第一個問題也就不是問題了。
第二個問題是,這里的年到底是多長時間?
呃,這個問題看起來有點麻煩!因為你知道,一年可能是 365 天,又可能是 366 天,而仔細想來,一天的具體長度也是變化的。所以,你說一年到底多長?好像一下子很難說清楚。
不過,你大概知道,秒作為時間的基本單位,它的大小是確定的。因此,光年中的“年”如果是確定大小,那必定包含確定的秒數(shù)。
我們來看下,常見的天和年,有哪些類型,它們所含秒數(shù)是不是確定的呢?
先來看天,也就是日。
第一個是太陽日(Solar day),它是太陽連續(xù)兩次到達天空最高點之間經(jīng)過的時間。它的值是 86400 秒。
這數(shù)字有點巧吧?你大概知道,秒是根據(jù)原子物理來定義的,一個太陽日竟然剛好是 24 3600 秒,為什么?
因為秒以前就是按照將一個太陽日分成 86400 份來定義的!直到 1967 年,才采用原子物理的方法重新定義,具體定義是:
1 秒定義為未受擾的基態(tài) 的超精細能級之間的躍遷周期的 9192631770 倍。
注意,雖然秒被重新定義了,但沒有改變秒的實際大小,而是兼容了之前的定義(上面定義中的那個長長的數(shù)字,正是遷就之前的定義的結(jié)果)。也就是說,一天仍然近似是 86400 秒。只不過,秒的生產(chǎn)及復(fù)制的標準采用了更精密的原子物理的方法。
當然,太陽日的時間實際上在變化。具體說有兩方面的變化,一是在一年內(nèi)會起伏,但這種起伏有正有負,因而不會積累;二是受到月球的引潮力的作用,地球自轉(zhuǎn)會逐漸變慢,所以太陽日會逐漸變長,但這種變化非常慢。所以,總的來說,太陽日一般就認為是 86400 秒。
第二個是恒星日(Sidereal day),是指地球某一條子午線連續(xù)兩次正對同一顆恒星時的時間間隔。因為恒星是極其遙遠的,所以這個時間就是地球自轉(zhuǎn) 360 度的周期,為 23 小時 56 分 4 秒。換句話說,恒星日就是地球自轉(zhuǎn)周期。
由于引潮力的原因,地球自轉(zhuǎn)周期會變長,所以恒星日的值也在微弱地增加。
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太陽日為什么比恒星日要長一點?
可以根據(jù)下圖來理解。
1 和 2 之間是恒星日,地球剛好完成了一次完整的自轉(zhuǎn) —— 某條子午線 A 再次正對恒星。但在 2 這個位置,子午線 A 處太陽的光并不是正好從頭頂直射下來,地球須繼續(xù)走一小段才能使太陽正對該處。
這個過程中,地球再多轉(zhuǎn)一個小小的角度,達到 3 這個位置時,太陽高度才達到最大,所以 1 和 3 之間是太陽日。它比恒星日長 3 分 56 秒。
相比恒星日,太陽日這個名詞用得更多。平時我們說一天,一般默認就是指太陽日,它就是 24 小時,即 86400 秒。我們說一年含有多少天里的“天”也是指太陽日。
講完了天,再來看年。
首先是回歸年(Tropical year),又稱為太陽年(Solar year),是指太陽連續(xù)兩次通過春分點的時間間隔。每個回歸年的具體長度是不同的,每過一年,回歸年會產(chǎn)生 6.14× 天的長度變化。目前回歸年的大小是 365.24219879 天,即 365 天 5 小時 48 分 46 秒,這是根據(jù)計算 121 個回歸年的平均值得到的。
其次是恒星年(Sidereal year),它是指地球繞太陽一周實際所需的時間。也就是從地球上觀測,以太陽和某一個恒星在同一位置上為起點,當觀測到太陽再回到這個位置時所需的時間。一個恒星年比一個回歸年長約 20 分 24 秒。
需要說明的是,恒星年與回歸年是兩種不同的時間體系,恒星年只在天文上使用,它記錄的是原子時。
回歸年也好,恒星年也好,都是變化的,換句話說,這些年所包含的秒數(shù)都是不完全確定的。既然這些年的時間長度不確定,那么光年里的這個“年”不可能是這些“年”中的任何一個,否則光年就變成了不確定的長度了。
光年中的“年”是另外重新定義的一種年,叫儒略年(Julian Year),它等于 365.25 個太陽日,即 365.25 86400s。
儒略年原本是指儒略歷中的一年的長度,指 365 天或 366 天,平均為 365.25 天。儒略歷由凱撒大帝在希臘數(shù)學(xué)家和天文學(xué)家的幫助下設(shè)計,并于公元前 45 年 1 月 1 日起開始使用。因為它比實際的太陽年(365.24219879 天)明顯大一些,每隔 128 年就會增加一天,這個誤差有點大,所以在 1582 年被公歷年取代。
現(xiàn)在,儒略年只是天文中測量時間的單位,它的大小是 365.25 86400 秒,也就是 365.25 個太陽日。儒略年并不對應(yīng)特定的歷史年份,因此儒略年現(xiàn)在與任何歷法都沒有關(guān)聯(lián),也與任何其他形式年的定義沒有關(guān)聯(lián)。
再說一下我們?nèi)粘I钪谐Uf的那個年,它叫公歷年(Gregorian year),它是公歷(Gregorian calendar)中規(guī)定的一年的平均長度。公歷也叫格里歷,由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批準頒行,并于 1582 年 10 月 15 日開始使用。
公歷年的大小為 365.2425 天,也就是 365.2425X86400 秒,與實際的太陽年的長度 365.24219879 天非常接近,在將近 7700 年的時間內(nèi)也只會導(dǎo)致一天的誤差,這就是格里歷能取代儒略歷的原因。
你可能會問,既然公歷年的平均長度比儒略年的值更接近回歸年,為什么不采用它來定義光年單位中的“年”呢?
簡單的說就是,公歷年牽扯到太多的東西,而儒略年既然已經(jīng)退出歷史舞臺賦閑在家,用它來定義一個新的單位,不會有啥不好的影響,還順便紀念了一下這個在歷史上長期使用的歷法年。
實際上,儒略年并不是國際單位制(SI)中的計量單位,而是專門為國際天文學(xué)聯(lián)合會(IAU)使用的單位,并成為了光年定義的基礎(chǔ)。
下面來算一下,1 光年的長度到底有多大?
不錯,9460730472580800 米,這就是 1 光年的確切長度。注意,“確切”二字說明它沒有任何近似,它的值是被人為定義的。
所以,光年與真空中的光速一樣,也是一個被定義的確切值!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大學(xué)物理學(xué) (ID:wuliboke),作者:薛德堡
廣告聲明:文內(nèi)含有的對外跳轉(zhuǎn)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jié)省甄選時間,結(jié)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