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時期,我們進出人群密集的地方時,總會被一只測溫槍攔去了前路,滴一聲,就能準確獲取我們的體溫。有著正常的體溫,意味著我們的身體正常產熱,不用被拉去檢查了。那么地球有體溫嗎?地球的體溫正常嗎?今天我們來聊聊地球的體溫。
首先大家應該都已經對地球有著基本的了解了,包括分層與板塊構造等。那基本上的規(guī)律就是,越往地球深處,地球各層溫度也應當是越大的。比如地殼深部溫度可達 1000℃,到地幔深部可能達到 1000-2000℃,最熱的就是我們的地核,地核中心甚至高達 5000℃及以上。
當然,我們平常測人的體溫也不太可能測內部器官的體溫,基本上只測皮膚上的溫度。對于地球,我們直接測量其內部的溫度可能性實在太小,我們能做的,或者我們需要的就是淺層的地溫,也就是地殼部分的。就算是測量淺層的地溫,我們能夠針對稍深部的直接測量手段也是少之又少。目前直接測量地溫,只有鉆探地溫測量井這一條路,由于目前資金、技術手段等限制,世界上最深的一口井也只打到了約 12km 左右(前蘇聯(lián)的科拉超深鉆孔)。因此稍深部的地溫直接測量也是做不到的,但是我們能夠通過淺層的地溫測量計算地溫梯度,這樣可以推測深部的溫度。但是淺層的地溫梯度受限的因素很多,時間影響、氣候影響等等,想要實現(xiàn)在世界范圍內同時測量可能性等同無,因此選擇合適的參數代表地溫特性顯得非常重要,這個參數就是地熱流值(Heat Flux)。
大地熱流值定義為單位時間內通過地球表面單位面積的熱流值。這個參數消除了時間的影響,是目前最能表征地球表面溫度的參數,其公式如下:
q = - 100 Kr (dT/dz)
其中 Kr 為巖石導熱率,dT / dz 是地溫梯度,因此熱流值包含了該地的巖石熱性特征。利用各地的獲取的地溫梯度等數據,再結合各地的地質巖性等情況,能夠計算各地的熱流值,由此合成了地熱的數據集。眾多科學家研究者利用這些數據集進行了全球的表面地熱特征模擬,這就像是在給地球測體溫。我們可以看到 2010 年 Davies 給出的全球的地溫特征結果,熱源的分布基本上在新生的洋殼,也就是板塊邊界。不過由于海洋數據以及兩極數據的稀疏性,估計的誤差也會偏大。
偶爾地球也會長青春痘或者發(fā)燒,比如火山爆發(fā)等。有時,我們會去泡天然溫泉,你有想過溫泉到底是咋回事嗎?其實,這就是地熱異常導致的。這是我們今天要聊的第二個話題,地熱能。
2020 年,雙碳提出后,利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傳統(tǒng)能源成為了社會的共識。這其中,地熱能作為主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具有低成本、可持續(xù)利用和環(huán)保的特性,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
地熱資源按照熱流體傳輸、開發(fā)模式等可分為地熱資源可分為淺層地熱能、水熱型地熱能和干熱巖型地熱能(增強型地熱系統(tǒng))三種類型(周總瑛等,2015)。這其中干熱巖具有能量大、分布廣、利用率極高、安全性好、無污染、不需尾水回灌、擁有優(yōu)質資源的大陸邊緣海盆、建發(fā)電站效能高用地省、熱能穩(wěn)定持續(xù)、發(fā)電可控性強、減災減排效果好等特點,是地熱能開發(fā)的重要目標。目前比較認同的干熱巖定義是一種不含水或蒸氣、埋深 3-10km、溫度為 150-650℃的致密熱巖體(李德威等,2015)。目前許多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干熱巖,大多數為花崗巖。這樣比較:科拉超深鉆孔 12km 深,最高地溫也才 200℃,而干熱巖鉆井 4km 可能就達到了 300 攝氏度左右。這就是干熱巖的溫度!
干熱巖的分布幾乎遍布全球,各個大陸地下都有干熱巖資源。干熱巖開發(fā)利用潛力最大的地方還是一些新的火山活動區(qū),或者地殼較薄的地區(qū),這些地區(qū)主要位于全球板塊或者構造地體的邊緣(藺文靜等,2012)。2011 年,中國地質調查局開展了中國陸區(qū)干熱巖資源潛力評估,結果顯示我國陸區(qū)干熱巖資源量巨大,分布廣泛,可采資源量占比大,具有巨大開發(fā)潛力(汪集旸等,2011)。
2014 年國土資源系統(tǒng)分別在青海、西藏、四川、福建、廣東、湖南、松遼盆地、海南等高熱流區(qū)域進行了干熱巖資源地質勘查,并在青海貴德和共和、山東利津、廣東惠州、四川康定等地相繼開展干熱巖初步鉆探(許天福等,2018)。我國的干熱巖資源十分豐富,但是干熱巖勘查開發(fā)還處于初步的階段,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另外,干熱巖的后續(xù)開發(fā)依然會面臨眾多的挑戰(zhàn),比如有可能會誘發(fā)地震、引發(fā)社會影響等,這些都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中國干熱巖開發(fā)利用之路還有很長。
全球的熱流值可以應用于地球動力學的研究,推動地球熱機制的研究。而局部的地溫異??梢宰鳛榫G色能源進行開發(fā)利用。不得不感嘆,我們的地球是個寶!
參考文獻
Davies J H , Davies D R . Earth's surface heat flux[J]. Solid Earth Discussions, 2010,1(1):5-24.
周總瑛,劉世良,劉金俠.中國地熱資源特點與發(fā)展對策 [J].自然資源學報,2015,30 (07):1210-1221.
李德威,王焰新.干熱巖地熱能研究與開發(fā)的若干重大問題 [J].地球科學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5,40 (11):1858-1869.
汪集旸,胡圣標,龐忠和,何麗娟,趙平,朱傳慶,饒松,唐曉音,孔彥龍,羅璐,李衛(wèi)衛(wèi).中國大陸干熱巖地熱資源潛力評估 [J].科技導報,2012,30 (32):25-31.
許天福,胡子旭,李勝濤,姜振蛟,侯兆云,李鳳昱,梁旭,馮波.增強型地熱系統(tǒng): 國際研究進展與我國研究現(xiàn)狀 [J].地質學報,2018,92 (09):1936-1947.
藺文靜,劉志明,馬峰等.我國陸區(qū)干熱巖資源潛力估算 [J]. 地球學報,2012, 33 (6): 1-5.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石頭科普工作室 (ID:Dr__Stone),撰稿:行雨,美編:劉俞伶
廣告聲明:文內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jié)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