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shè)置
  • 日夜間
    隨系統(tǒng)
    淺色
    深色
  • 主題色

地球曾有一床雪被子

石頭科普工作室 2022/10/18 14:05:36 責編:遠生

我們知道,現(xiàn)在的地球從外太空看是一顆藍色的水球。但你是否也想過這樣一些問題呢?它一直都是這樣藍汪汪的嗎?在冬天,有的地方經(jīng)常會下雪,而有的地方卻很少看到雪。那么有沒有可能在某個時期,地球上各個角落都被冰雪覆蓋呢?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走進前寒武紀新元古代,一起來看看關(guān)于地球“雪被子”的故事。

1、“雪被子”的發(fā)現(xiàn)

新元古代是地球演化過程中經(jīng)歷的一個十分有趣的地質(zhì)時代。這一時期的地球像一個十幾歲的青年,朝氣蓬勃,菌藻類繁盛,動物化石也開始出現(xiàn);又像戀愛中的女子,氣候不斷發(fā)生著變化,忽冷忽熱;還有著躁動不安的內(nèi)心,板塊動蕩,大陸分裂。大約在 7.5 億年前,原本一整塊的羅迪尼亞超大陸分裂成兩半(圖 1),打開了古大洋;北美洲往南向冰雪覆蓋的南極移動。羅迪尼亞大陸北半部大多數(shù)地區(qū)以逆時針的方向旋轉(zhuǎn),向北穿越嚴寒的北極。在此后的兩億年間(7.5 億到 5.5 億年前),地球發(fā)生了間斷性大規(guī)模的冰川事件?!把┍蛔印本褪沁@一時期的一種現(xiàn)象。

圖 1 羅迪尼亞超大陸裂解示意圖(來自網(wǎng)絡(luò))

在對新元古代研究過程中,科學(xué)家們注意到了很多奇特的地質(zhì)現(xiàn)象:

許多冰川沉積物中含有碳酸鹽碎屑或直接被碳酸鹽巖覆蓋,像蓋了一頂帽子,稱之為蓋帽碳酸鹽巖。在地球科學(xué)上,冰期沉積代表著寒冷氣候,而碳酸鹽巖則指示溫暖環(huán)境,這一現(xiàn)象令人匪夷所思;

某些冰川單元出現(xiàn)了條帶狀鐵建造(英文簡稱 BIF,是一種特殊的海相富鐵沉積巖,幾乎只產(chǎn)出于前寒武紀,具有特征性的富硅-富鐵交錯條帶,圖 2)條帶狀鐵建造在 18 億年前已經(jīng)結(jié)束,而在十億年之后,全球性的條帶狀鐵建造沉積事件又重新出現(xiàn)。

碳同位素發(fā)生了強烈的負漂移,與前 12 億年相比變化十分顯著。(碳同位素值即 δ13C=(13C: 12C) 樣本/(13C: 12C) 參照標準)-1,可以粗略地當作是 13C 與 12C 的相對比值大小,大部分學(xué)者認為碳同位素負漂是碳同位素快速漂移到負值并逐漸回返的過程)這個問題我們在后面會有詳細介紹。

古地磁證據(jù)也表明,至少在新元古代的兩個冰川期,冰面幾乎蔓延到達赤道。這讓我們不禁猜想,如果赤道都結(jié)冰了,全球范圍內(nèi)肯定都已經(jīng)成為冰川。這時的地球無疑相當于蓋上了一層雪被子。那么新的問題又出現(xiàn)了:“雪被子”是怎么形成的呢?它又是如何消失的呢?為什么現(xiàn)在看不到了呢?

圖 2 條帶狀鐵建造(來自網(wǎng)絡(luò))

2、“雪被子”的形成與消失

為了解釋這些問題,1992 年,Kirschvinck 提出了雪球地球假說,Hoffman 后來發(fā)展了這一假說。他們認為新元古代冰期期間海洋全部結(jié)冰,地球變成一個巨大的雪球,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雪被子”。

“雪被子”的形成原因為一種冰雪的反照率反饋效應(yīng):冰雪將大量太陽光反射 —— 全球溫度變低 —— 冰雪覆蓋面積擴大 —— 太陽光反射速度不斷加快 —— 全球表面溫度急劇降低,科學(xué)家稱之為反照率反饋效應(yīng)的失控;同時,羅迪尼亞超大陸裂解,大陸邊緣面積擴大,使得巖石風化作用加快,消耗了大量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作為一種溫室效應(yīng)氣體,它的減少也會促進全球冰雪覆蓋。當?shù)厍虮槐夂?,海洋與大氣缺少氣體交換,使得海洋處在一個缺氧環(huán)境,這便可以解釋這一時期在海洋中因缺氧而產(chǎn)生的條帶狀鐵建造。

既然地球已經(jīng)成為一個雪球,那么地球又是如何將這頂雪球帽子摘掉的呢?這就是地球系統(tǒng)的調(diào)節(jié)作用了。此時,全球氣溫低至-50℃,整個海洋被完全冰封,地表水-氣交換受到嚴重阻礙,地表風化作用與海洋生物固碳作用停滯,導(dǎo)致火山噴發(fā)產(chǎn)生的大量 CO?在大氣中聚集。當大氣 CO?濃度達到當前濃度約 350 倍時,強烈的溫室效應(yīng)便會引起全球冰蓋瞬間解體,最終導(dǎo)致冰川融化,“雪被子”就消失了。這樣的機制使得全球性的冰雪覆蓋和消融在較短時間內(nèi)就可完成,可以想象如果當時站在外太空觀望地球,是怎樣一番神奇的景象!

圖 3 地球逐漸被冰雪覆蓋(百度百科)

3、“雪被子”的發(fā)現(xiàn)

在“雪被子”消失之后,一系列故事正悄然發(fā)生。我們的地球?qū)ⅰ把┍蛔印蓖嗜?,蓋上了一頂“碳酸鹽”帽子,也就是之前所說的蓋帽碳酸鹽巖,且這層碳酸鹽中的碳同位素值明顯偏負。當然,隨之而來的還有生命的繁榮,要知道“雪被子”好看但卻不保暖,當時的生物就像冬眠一般沉沉睡去,靜等著機會來臨,“雪被子”的消失如同一把打開重生之門的鑰匙,一些動植物在雪被子消失之后迫不及待登上生命舞臺。關(guān)于這些故事背后的原因,讓我們跟著 Hoffman 去一探究竟。

3.1“碳酸鹽巖”帽子

1998 年,Hoffman 對位于納米比亞北部的剛果克拉通南部的 Otavi 組地層的一個碳酸鹽巖臺地做了研究,主要研究的地層包含 Sturtian 時代的兩個分離的冰期單元:Chuos 和 Ghaub 組。(Sturtian:約 760-700Ma,屬于成冰紀的一個時期,成冰紀共包括四次全球冰川事件:Sturtian、Varangian、Smalfjord、Mortesnes) 兩個單元下為碳同位素值較高的厚碳酸鹽巖層,兩個單元之上被獨特的帽碳酸鹽巖覆蓋,上下之間的差異便記錄了碳同位素的負漂移。

圖 4 Otavi 組地層圖

碳酸鹽巖和有機碳是自然界碳的兩大儲庫,其余為海水、大氣以及生物圈。海水和碳酸鹽巖中的 δ13C 一樣約為 0‰,大氣約為- 7‰,有機碳最低。而在快進入冰期時,碳同位素發(fā)生驟降,最小值達-6‰,直到蓋帽碳酸鹽巖之上 480 米處才回升至 0 ‰ 。整個負 δ13C 漂移占據(jù)了臺地碳酸鹽巖剖面約 500 米。

Otavi 組中的 δ13C 值的變化趨勢與雪球假說一致。Hoffman 對碳同位素在冰期前后的碳同位素變化進行了解釋,認為碳同位素之所以會發(fā)生負漂,是因為有機碳埋藏通量的減少。因為生物優(yōu)先利用輕碳,所以有機碳主要富 12C,而碳酸鹽巖富 13C,冰川沉積之前的有機碳占總碳埋藏的比例約為 0.5,冰川沉積之后約為 0。這與雪球地球的假說也是一致的,按照“雪球地球”的假設(shè),冰層會遮擋陽光,海洋光合作用將在數(shù)百萬年里嚴重減少,有機碳埋藏量減少,引起 δ13C 負漂。

那么,雪被子消失花了多長時間呢?

根據(jù) Caldeira 和 Kasting 估計,現(xiàn)代從火山輸入的二氧化碳需要約 0.12bar(巴,一種常用氣壓單位,英文簡寫:bar)的大氣來克服雪球反照率并導(dǎo)致融化。這一估計意味著,在沒有大氣-海洋氣體交換的情況下,冰期將以陸上火山活動釋放二氧化碳的現(xiàn)代速率持續(xù)約 4 個百萬年。如果通過海冰之間的裂縫存在部分氣體交換,時間將會延長。在新元古代,由于太陽光度較低,以及碳酸鹽的遠洋沉積減少,雪球冰期的持續(xù)時間會更長,這也將降低匯聚板塊邊緣火山 CO?的釋放速率。最大持續(xù)時間為 30 個百萬年,那么 Hoffman 估計的 Otavi 組同位素漂移的持續(xù)時間為 9 個百萬年,在此范圍內(nèi)。

圖 5 Otavi 組 δ13C 負漂移

還有一個問題,這樣厚的蓋帽碳酸鹽巖又是怎么形成呢?

關(guān)于蓋帽碳酸鹽巖的形成,需要考慮三個因素。碳和鈣的濃度以及堿度。由于大洋中脊熱液活動和玄武巖低溫蝕變作用,海水的 Ca / Mg 比值增加;大氣 CO?壓力從 0.12 bar 減少到 0.001bar (從終端雪球條件到正常新元古代值) 將提供約 2.5 *1020 克碳,如此多的碳含量將產(chǎn)生 8 * 105 立方千米的碳酸鹽巖,它們?nèi)绻戒伒浆F(xiàn)在大陸地殼有五米之厚!

如果沒有河流的堿度輸入,碳酸鹽巖在大洋中脊火山活動 CO?輸入的驅(qū)動下會溶解到深海中。但在冰雪融化的過程中,氣候溫暖、高含量的 CO?和強大的水文循環(huán)促使了強烈的大陸風化,這使得河流的堿度升高,大量堿質(zhì)被輸入到海洋。另一方面,海洋表面與高濃度 CO?之間進行氣體交換。充足的鈣和 CO?所以形成了碳酸鹽巖層 (碳酸鈣),過高的堿度也抑制了碳酸鹽的溶解,這使得海底碳酸鹽過飽和。由此,形成巨厚的碳酸鹽巖層就不足為奇了!

3.2 打開重生之門 —— 埃迪卡拉紀生命大爆發(fā) 

“雪被子”消失之后,在冰川封閉的海洋中幸存下來的生命開始“覺醒”,極端的溫室環(huán)境下,生物種類和數(shù)量都發(fā)生飛躍式增長。許多主導(dǎo)新元古代生物圈的原核生物蓬勃發(fā)展,真核生物門 (包括紅藻、綠藻等) 在新元古代晚期進化,疑源類微體化石群頻繁更替,一場期待已久的生命繁榮由此拉開序幕。

地球科學(xué)家如何從地球中發(fā)現(xiàn)生命大爆發(fā)的證據(jù),這就需要我們另外展開講解了!

Reference:

  • [1] Paul F. Hoffman,Alan J. Kaufman,Galen P. Halverson,Daniel P. Schrag. A Neoproterozoic Snowball Earth[J]. Science, 1998, 281(5381).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石頭科普工作室 (ID:Dr__Stone),作者:若魚,美編:怪伽 cc

廣告聲明:文內(nèi)含有的對外跳轉(zhuǎn)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jié)省甄選時間,結(jié)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

相關(guān)文章

關(guān)鍵詞:地球

軟媒旗下網(wǎng)站: IT之家 最會買 - 返利返現(xiàn)優(yōu)惠券 iPhone之家 Win7之家 Win10之家 Win11之家

軟媒旗下軟件: 軟媒手機APP應(yīng)用 魔方 最會買 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