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R
膠卷新手們在挑選手動單反相機時,往往難以分辨高級機和普通機的區(qū)別,而且在之后的使用中,這種區(qū)別不僅無法被分辨,反而會覺得更加迷茫。
美能達的 X700 是售價 63000 日幣的中端機型,而同樣全電控制的尼康 F3 需要 139000 日幣,貴了一倍多,但在實際使用中,除了手感外,似乎兩者并沒有本質的區(qū)別,都是手動對焦,機身測光,都有自動擋,許多朋友還會覺得 F3 那種小液晶窗顯示相當不便。除了重一點,很多朋友很難說 F3 就頂級在什么地方。
同樣,尼康 F3,佳能的新 F1 和賓得的 LX 三臺相機在操作上也是差不多的,也都被冠以頂級的稱呼,可是在具體實踐中,除了手感上 LX 比較輕之類的,同樣沒有太本質的差別。
再說得極端一點,不管什么牌子,只要是手動對焦單反似乎都差不多,最多就是有沒有自動擋,有沒有測光的差別,除非是一些塑料殼的玩意兒。那么高級,頂級究竟體現在哪里呢?
本文如果出現手動單反,都是指 135 手動單反。
在我們日常使用中,最大的差別就是有自動擋和沒有自動擋,這也是手動單反時代的劃分,自動擋關系到相機的測光系統(tǒng),但我們在日常使用中同樣很少關心這一點,能自動也就自動用掉了。
事實是我們在我們當下的應用環(huán)境下,的確是感覺不到手動單反相機的等級之差的,大家會覺得同時代的 FE2 和 F3 用起來差不多,可能 FE2 還要順手一點,更別說 FA 相機了。
因為我們當下大概率下,只使用單反相機的最基礎功能,也就是對焦和曝光,同時不考慮場景以及場景所需要搭配的情況。事實上的確有一些環(huán)境下我們能夠感覺到相機的無力,比如太冷相機會卡住,但我們很少將相機不適應場景與相機的等級聯系起來。
所以,大部分情況下,手動單反相機的等級就與我們的攝影活動無關了。
且不說單反,你會發(fā)現手動單反和旁軸的操作區(qū)別也只有對焦,其他也都差不多。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不同等級的手動單反相機對應的場景。
135 單反相機起源是在戰(zhàn)前,大發(fā)展是在 1950 年代,由于德國蔡司的相機部門劃歸東德,整個德國 135 單反研發(fā)重創(chuàng),東德不思進取,西德舉步維艱,這給了日本 135 單反崛起的機會,這段故事我在之前是提到過的。
50 年代,旭光學,美能達都是日本 135 單反的先驅,日本美能達的 SR-2(1958 年)相機,旭光學的 AP 相機(1957 年)都是已經具備完整功能的 135 單反,所謂具備完整功能有 3 個指標,第 1,具備配套的,不是作為配件的五棱鏡,第 2,具備完整的快門盤,而不是分離式的,第 3,反光板是可以復位的,操作是一個整體(120 單反不需要這個指標)。盡管像最大光圈取景,TTL 測光等等重要技術還沒出現,但只要滿足上述 3 點基本能夠實現單反基本操作。
所以在那個年代,單反相機也是沒有等級的說法的,有就不錯了。
被稱為開創(chuàng)單反時代的尼康大 F 相機提出了“記者使用”這個概念,這是 135 單反相機最重要的專業(yè)屬性,135 單反的專業(yè)性體現在在更多場景下,或者在全場景下進行記錄,哪怕是在太空。
大 F 相機雖然比徠卡相機便宜,但在那個年代依然昂貴,所以 1962 年尼康公司推出一臺 NIKKOREX 相機,這也是相機開始拉開等級的開端之一。
如果從用料看,NIKKOREX 并不比大 F 偷工減料,其實它的價格也不算便宜。比起大 F,它不能更換取景器,在大 F 的使用邏輯下,不能更換取景器,不僅代表不能更換腰平取景,更代表不能使用測光頂。因為尼康大 F 一旦使用測光頂就等于是一臺 TTL 測光相機了,這對于當時而言是相當關鍵和專業(yè)的功能。
那么,NIKKOREX 在使用速度上,在適用場景上比起大 F 就要遜色一些,它的使用速度也比大 F 慢,等級差距就這么拉開了。
這是單反相機比較突出的等級差距:功能性等級差距,越高級的相機擁有越多的,便于攝影的功能。
但是技術的發(fā)展會使得不同等級的單反在功能性上回到并駕齊驅的道路上,比如在沒有 TTL 的時候,有 TTL 更高級,而 TTL 普及后,就需要從其他方面入手了。
縱觀整個手動單反發(fā)展的歷程,在功能突出等級的概念上,可更換取景器始終是頂級和非頂級的重要區(qū)別,因為更換取景器可以更好地拓展單反相機的取景能力,這是在當時關乎攝影速度的關鍵。
縱觀整個手動單反相機的發(fā)展,也沒有幾臺實現這個復雜功能。有的朋友會問,中國國產的珠江 S-201 單反可以換頂,也算頂級相機咯?事實上,珠江 S-201 的確是對尼康大 F 的模仿,有頂級相機的雛形,然而他并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取景器系統(tǒng),不能實現像 F2,美能達 X1 那樣在更多場景下使用的能力。
所以,可以更換取景器還得結合成體系的取景器系統(tǒng)才能算作頂級的。
除了取景器外,電動快速過片也是專業(yè)的標配,盡管 70 年代在普通相機上也出現了電動過片,但只有最專業(yè)的的相機才能使用更快和更穩(wěn)定的過片。這對于體育記者而言是相當重要的功能。
顯然,這種頂級性我們現在使用中肯定是感覺不到的。
到 70 年代中期開始,材料的使用開始成為區(qū)分照相機等級的內容。早期單反相機,哪怕是所謂中端機用料也是很足的,和頂級機沒有本質的區(qū)別。
但 70 年代中期后,材料的使用開始突出,頂級相機上開始用一些新材料,當時流行的是鈦合金,鎂合金,對于快門的耐用要求開始提出。
佳能的老 F1 在宣傳中最早提出在非常寒冷的情況下,照相機同樣能夠正常工作,一開始的設計指標是 0 度,后來越來越低,基本可以實現零下 20 度。單反相機內是有潤滑油的,如果不進行針對性設計,低于零下 10 度就容易出現反光板起不來,金屬件斷裂等等問題。
即使不是在南極和背景,零下 10 度對于記者而言是相當常見的場景。
同時,防塵,防水的設計要求開始出現,這很大程度與越南戰(zhàn)爭糟糕的環(huán)境有關,但是這類技術的普及是在 80 年代,這類技術對于電子程度不斷提升的相機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沙漠,雨林等等環(huán)境下,記者們也可以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總結一下,手動單反相機的專業(yè)性,頂級感,取決于速度,穩(wěn)定性,功能性,而這三方面都是當下攝影不怎么需要的,如果需要連拍買一臺尼康 F6,佳能 EOS-1 就搞定了。
當然,頂級相機的確提供了極好的穩(wěn)定性,80 年代的尼康 F3 作為電子相機,許多經歷了 30,40 年的風霜,依然可以完整使用(當然很多也是有故障的),像賓得 LX 相機,除了橡膠老化外,技能大多生猛,都表明了在制造這類相機時,當時使用了很好的標準和水準。
但至于對現在愛好者而言,實際上都差不多,我用 135 單反,都挑我覺得好看的用,其他都無所謂,M42 螺絲口相機我都用。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膠卷迷俱樂部 (ID:jiaojuanmi),作者:上海老污龜
廣告聲明:文內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jié)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