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印象中,麥子、稻子成熟后,重重的穗子把它們的“腰”都壓彎了。
可是你可能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成熟的種子會掛在母體上,不會掉下來?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會讓你驚掉下巴,那就是:掉下來的谷子會跑路。
許多野草的祖先的種子會跑路,我們先來看看其中一種最“會”的 —— 燕麥的近親不實野燕麥(Avena sterilis)。
不實野燕麥是小麥和大麥地里的常見野草,適應力極強,除了南極洲哪個大洲它都能混。它的種子可能是在三千-四千年前隨著小麥和大麥的種植從中東向歐洲和其他地方擴散的。
大家看到了吧,不實野燕麥的種子從母體脫落掉到地上后,就展現(xiàn)出與生俱來的功夫 ——
一個鯉魚打挺,再一個凌波微步,就跑出好遠了。難怪不實野燕麥也叫動麥(animated oat)。
細心的你可能發(fā)現(xiàn)了,不實野燕麥在跑路的時候,兩根呆毛一直在不停地轉,它的運動和呆毛有關嗎?
沒錯,這種運動確實依靠的是呆毛 —— 芒。不過,它并不是有意識地運動,它跑路的動力并不來自自身,而是來自空氣。
具體過程是這樣的:不實野燕麥的小穗可以在成熟前輕松脫落,掉到地面上。
這兩根長芒靠近種子的部分具有不對稱的吸水能力,其中一邊可以吸水膨脹,而另一邊一直保持干燥。
白天熱量和濕氣積聚在長芒表面,晚上再變涼變干。在不斷的潤濕和脫水的過程中,這種不對稱吸水的芒會讓種子一直不停地朝一個方向旋轉。這樣一來,種子就可以連夜越滾越遠,實現(xiàn)擴張。
當種子掉在夾縫中,這種呆毛機械還可以讓種子往下繼續(xù)打洞,保證其接觸土壤,順利發(fā)芽。
看,“天線飽苞”自己鉆到石頭縫下面去躺好了。
換言之,不實野燕麥的種子是一種濕氣驅動的生物引擎。而這種通過濕氣實現(xiàn)的自主運動被稱為吸濕運動(Hygroscopic movement)。
當然,不僅不實野燕麥有這種本事,咱們的主食基本都有滿地打滾的功夫。因為除了蕎麥跟藜麥以外,幾乎所有的人類主食(如水稻和小麥)都是禾本科植物,而早在 1979 年,研究者就發(fā)現(xiàn)禾本科的許多植物都能夠跑路。
那年,澳洲昆士蘭大學的植物學研究者 Martyn H. Peart 首次通過實驗證明,禾本科(Graminea)的眾多種子能夠“行走”。
這是因為,禾本科的種子通常都長有呆毛 —— 芒。他采集了 6 種帶有呆毛的不同品種的禾本科野草,發(fā)現(xiàn)它們都會跑路。而去掉呆毛后,它們都不會動了,只能在地面躺平,發(fā)芽率也急劇降低。
希伯來大學的植物學家 Rivka Elbaum 和 Abraham Yael 指出,其實所有植物種子的傳播都依賴吸濕運動,只不過一些像禾本科植物這樣靠滾,一些像芝麻那樣靠炸,一些靠打地洞。
我們來看看小麥“滾滾”。
小麥的芒也是一個生物引擎。為了保證滾的時候不會打滑,小麥的呆毛是硅質的,摩擦力很大。土壤的硬質成分也是含硅化合物,硅硅相撞不能消除,只能增加摩擦。
小麥的呆毛還有防“倒車”的技能。大家看到下面圖片里的毛刺了嗎?這種毛刺類似于齒輪上防倒轉的棘齒,可以防止種子逆向行駛。因此小麥種子只能一直往外滾了。
除了滾以外,小麥的芒還有彈射的技能。
2007 年發(fā)表在 Science 上的一項研究將小麥種子的運動比作青蛙腿,濕度的變化可以推動種子彈射。
這是如何實現(xiàn)的呢?一旦小麥的呆毛交叉,無法動彈的時候,應力就會積聚,讓呆毛變得像壓縮的彈簧一樣。一旦應力累計到一定程度,呆毛就會讓種子向外彈射。
Science 的這項研究指出,小麥的這種設定完美地利用了自然環(huán)境。
因為在小麥的老家 —— 兩河流域的新月沃土(位于今天以色列、敘利亞、伊拉克和土耳其附近),夏季干旱而漫長,冬天則是短暫的雨季。小麥種子成熟的季節(jié)正好是旱季,但夜晚濕度略高。小麥的種子恰好利用了自然界氣候的晝夜變化,讓自己能愉快連夜跑路,實現(xiàn)廣泛自動化遠距離無人傳播。
這種連滾帶爬的技能對植物來說自然好處多多,但是人類不會喜歡。種子都跑光了人還吃什么?
于是,我們的祖先選育了那些比較胖、不會跑路,甚至不會掉地上的谷物。
Elbaum 和同事指出,小麥大約在 1 萬年前被馴化,人類故意選育了那些跑不動的胖種子;在被馴化的小麥中一些品種沒有芒,剩下的肥崽子跑不動并不是因為腿短,而是因為根本沒辦法下地。
Elbaum 他們進一步指出,實際上,為了防止小麥跑路,人類的祖先做的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從一開始就防止種子掉地上。
種子成熟后掉地上的行為被生物學家稱為脫粒(shattering)。實際上,農(nóng)業(yè)研究的一大課題就是找到控制脫粒的基因,這樣就可以馴化有特殊技能的野生谷物了。
野生小麥很容易脫粒,因為控制它的是顯性基因。但是在小麥馴化的過程中,會脫粒的小麥被人類刻意淘汰了。然而,被馴化且還有芒的小麥的躁動基因還保留著,它們的種子依然會根據(jù)環(huán)境濕度的變化動次打次 ——
我們現(xiàn)在吃的禾本科的水稻(Oryza sativa)和燕麥(Avena sativa)則是另外一個故事了。在馴化的過程中,大米和燕麥除了不會落粒,還失去了能跑路的呆毛。
不過也是由于不再擁有呆毛,大米和燕麥沒有辦法自己打洞鉆入土中,需要人工播種。所以現(xiàn)在的它們完全依賴人類才能生存,放歸野外就活不成。
這么看來,野的比較獨立,乖的比較黏人,放在植物上也是適用的啊。
如果你比較胖而且不喜歡運動,那可能是有人不想讓你滾。
參考資料:
https://docs.qq.com/doc/DVGtBSlhsSUhrUXZl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 (ID:steamforkids),作者:七君
廣告聲明:文內(nèi)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jié)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