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最高產(chǎn)的火星探測器,向地球傳回了最后一張照片》
不管是多年數(shù)據(jù)收集之后的功成身退,還是一陣自由落體后的絢爛解體,火星這顆紅色星球已經(jīng)埋葬了太多探索者。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火星探測器“洞察”號馬上就要被列入這張不斷增長的名單中了。而上面這張照片,或許就是它向地球家園傳回的最后一張照片。
“洞察”(InSight)號,這臺火星探測器或許沒有天問一號那么熟悉,也不像“毅力”(Perseverance)號那樣擁有核動力,更別提能像“機智”(Ingenuity)號一樣在火星上飛行了。相比于前面那些探測器,“洞察”號只是一個著陸器,無法移動。但這并不妨礙北京時間 2018 年 11 月 27 日凌晨在火星埃律西昂平原(Elysium Planitia)西部著陸的“洞察”號被譽為最多產(chǎn)的火星探測器之一,這臺探測器生來就是為了研究火星內(nèi)部結構,它是一個純行星物理探測器。
文章開頭的照片右側,就是“洞察”號最大的功臣 —— 內(nèi)部結構地震實驗儀(Seismic Experiment for Interior Structure,SEIS)。這是一臺地震儀(或者應該叫“火震儀”?),它收集的火星地震數(shù)據(jù)已經(jīng)催生了幾十篇論文,揭開了火星內(nèi)部的神秘面紗。它更新了火星深處圈層模型,刷新了人們對火星核心的了解,檢測到了除地球外太陽系內(nèi)最強的地震,聽到了隕石撞擊火星時留下的聲音,還確認火星至今仍然活著 —— 它至今還有地質活動。它收集的數(shù)據(jù)是一座寶藏,未來幾十年中,人類依然能依靠它增進對火星內(nèi)部的了解。
文章開頭照片的上方是“洞察”號的機械臂。4 年前,“洞察”號像抓娃娃一樣,把這臺功臣地震儀放置在火星表面,讓它能更精確地捕捉火星地震信號。
而在幾乎同時送回的一張照片中,卻包含著“洞察”號無法忘卻的傷痛 —— 照片左側的熱傳感物理特性箱(Heat Flow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Package,HP3)。這是一臺熱流探測器,計劃中,它應該鉆入火星地下 5 米,用一連串溫度傳感器探測火星的地下的熱量流動。由于鉆孔的方式特別,它被研究人員親切地稱為“鼴鼠”(mole)。但由于錯誤估計了火星土壤的摩擦力,“鼴鼠”的設計存在缺陷,始終無法鉆入地下。盡管科學團隊盡力補救了,但在經(jīng)過了 2 年多的嘗試后,他們還是不得不接受了“鼴鼠”的失敗。
沒于塵埃
過去的 4 個地球年中,“洞察”號傳回了 6600 張照片?;乜催@些照片時,就能明顯發(fā)現(xiàn)在 4 年的時光里,火星上紅色的灰塵逐漸將一切蓋了起來。“洞察”號由太陽能板提供能量。2018 年 11 月剛著陸時,它每個火星日(地球和火星自轉周期相近,一個火星日約等于一個地球日)能獲得 5 千瓦時的電力;今年 5 月 17 號的新聞發(fā)布會上,“洞察”號任務團隊表示它每個火星日只能獲得 0.5 千瓦時的電力;而現(xiàn)在,火星進入冬天,浮塵更多,陽光更少,“洞察”號馬上就要撐不住了。文章開頭的那張照片,或許就是它給我們發(fā)的最后一張照片了。在這之后,“洞察”號會失去電力,無法再和地球通訊。
不知該說幸運還是不幸,“洞察”號著陸的地點很少有塵卷風(dust devil)發(fā)生。一方面,“洞察”號上精密的儀器很難應對塵卷風的干擾;但在另一方面,當太陽能板被灰塵遮住時,塵卷風又是絕佳的除塵工具。
為什么在“洞察”號發(fā)射時沒有設計除塵裝置?對于“洞察”號的研發(fā)團隊而言,這是工程上最艱難的抉擇之一。不論是壓縮空氣,還是類似于汽車上的雨刮器,除塵系統(tǒng)都會增加“洞察”號的重量。不管在探測器本身的設計上,還是在把探測器送到火星表面這件事上,這都會消耗更多經(jīng)費。對于耗資近 10 億美元的項目而言,每一個系統(tǒng)的必要性都要被仔細考量。其結果是,研發(fā)團隊認定,除塵系統(tǒng)是不必要的。
導致這項決定的關鍵因素是:“洞察”號任務預期持續(xù)時間相對較短。在計劃中,“洞察”號任務計劃從著陸的那一刻起,會持續(xù)運行 709 個火星日,相當于 728 個地球日。但現(xiàn)在“洞察”號已經(jīng)在火星表面運行了接近 4 年,它已經(jīng)超期服役了 100%。
不過,沒有除塵系統(tǒng)并不代表“洞察”號只能“擺爛”。除了期待偶然出現(xiàn)的塵卷風外,“洞察”號也在親自動手化解自己的困境,工程師團隊曾嘗試用機械臂挖火星表面的塵埃來除塵。因為火星塵埃帶有靜電,研究團隊能在火星大風天利用它們來清潔太陽能板。“洞察”號被命令舀起一瓢火星土壤,并將它緩慢倒在太陽能板的邊緣,原本蓋在太陽能板表面的塵埃就會被新倒下來的塵埃吸引,最終用塵埃達到除塵的目的。這一機智的竅門每次能讓已經(jīng)布滿灰塵的“洞察”號增加 5% 的能量產(chǎn)出。研究團隊從 2021 年 5 月 22 日嘗試這種辦法,截止 2022 年 5 月 17 日,他們已經(jīng)嘗試了 6 次。在那之后不久機械臂就因為缺電而被關閉了。
最后的堅守
翻開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新聞列表,就能發(fā)現(xiàn)“洞察”號的情況越來越糟:
2022 年 5 月 17 日的新聞標題是《在能量水平下降時,NASA 的“洞察”號仍在探測地震》。這時“洞察”號已經(jīng)沒有足夠的能量全天探測地震了,它只能白天關閉地震儀,在更安靜,數(shù)據(jù)質量更高的夜晚探測地震。
6 月 21 日,《“洞察”號的科學探測測又延長了幾周》。研究團隊決定延長地震儀的使用時間,然而這需要更高的功耗,會導致“洞察”號更早用盡能源。
10 月 7 日,《“洞察”號正在等待風暴結束》。此時,“洞察”號每個火星日只能獲得 275 瓦時的能量了,“洞察”號不得不在風暴持續(xù)的兩周內(nèi)完全關閉地震儀。
11 月 1 日,《NASA 準備永別“洞察”號》。“洞察”號的發(fā)電能力只剩下最初的 20%,它不得不關閉自己其他所有科學儀器,只留下地震儀中部分最靈敏的部分繼續(xù)運行。然而,即使是這樣,地震儀最多也只能再運行幾周時間了。每隔幾天,“洞察”號會向地球傳回 2 張照片,但是時間間隔越來越長?;蛟S在未來的某一張后,也或許就是文章開頭的那一張后,“洞察”號就再也無法給我們傳回火星表面的照片了。
雖然很不愿意承認,但“洞察”號馬上就要撐不下去了。NASA 表示,他們的火星中繼衛(wèi)星還在接收著“洞察”號的訊號。當連續(xù)兩次沒有收到“洞察”號訊號的時候,他們就會宣布“洞察”任務結束。
但這并不意味著“洞察”號已經(jīng)完全沒了機會。盡管機會渺茫,但或許突然有一股強風吹過,吹落了太陽能板上的塵埃,“洞察”號就又能找到我們了。在那之前,火星中繼衛(wèi)星仍會一直監(jiān)聽著“洞察”號可能的信號。
對我們大多數(shù)人來說,或許是時候和“洞察”號說再見了。當然,這臺給我們揭開了無數(shù)火星內(nèi)部秘密的探測器不會被人遺忘,幾十年后,當人類終于有能力登陸火星時,只要擦去它太陽能板上厚厚的灰塵,它還能重獲新生 —— 或者,當某個倒霉蛋被困在火星上種土豆時,“洞察”號也不失為一個他和地球重獲聯(lián)系的好選擇。
參考文獻:
https://mars.nasa.gov/insight/mission/overview/
https://www.nasa.gov/feature/jpl/nasa-prepares-to-say-farewell-to-insight-spacecraft
https://www.universetoday.com/155950/insight-is-losing-power-it-probably-will-be-shut-down-in-a-few-months/
https://www.universetoday.com/158553/this-is-probably-the-last-picture-well-see-from-insight-on-mars/#more-158553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環(huán)球科學 (ID:huanqiukexue),撰文:王昱
廣告聲明:文內(nèi)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jié)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