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人”是孩童瑰麗玄奇的幻想,是影視作品經久不衰的主題,也是天體生物學家努力尋找的對象。如果在太空探索中出現(xiàn)了蛛絲馬跡,我們該如何確定它來自外星生命的活動?一項直指“生命”本質的新研究,可能為尋找地外生命的事業(yè)開創(chuàng)了全新的思路。
在搜尋地外生命的過程中,天體生物學家總是在尋找最簡單、最強健的生命形式,因為它們最有機會在嚴酷的外星環(huán)境中生存??墒牵c簡單生物相關的化學物質,往往也可以通過非生物途徑產生。所以,科學家們時而認為發(fā)現(xiàn)了外星生命,但又缺乏確鑿的證據(jù)。
不僅如此,外星生命還可能與地球生命大相徑庭。比如“硅基生命”就是科幻作品的???,我們猜想它們的長鏈分子主要由硅而非碳構成,那么組成它們的化學成分也就與我們熟悉的生命截然不同了。既然如此,我們該如何尋找外星生命呢?“生命”本身是否有特殊之處,讓我們能準確地知道它的存在?
發(fā)現(xiàn)了,又沒發(fā)現(xiàn)
在上世紀 70 年代中期,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兩艘海盜號(Viking)探測器飛往火星尋找生命,但得出的結論頗具爭議。探測結果顯示,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其證據(jù)來自一項同位素標記實驗:將微生物所需的食物用碳 14 標記,添加到火星土壤樣品中;如果有微生物攝取被標記的食物,這些微生物就會釋放出放射性的二氧化碳,從而被儀器檢測到。
實驗結果是,兩個在火星上相距 6500 千米的海盜號著陸器,均在實驗組土壤中檢測到了放射性二氧化碳,而經加熱滅菌后的對照組土壤則沒有,這暗示在火星土壤中發(fā)生了微生物代謝。不過,兩艘海盜號所開展的其他生命探測實驗均沒有發(fā)現(xiàn)任何生命存在的跡象。
1996 年,科學家在南極洲發(fā)現(xiàn)了一塊火星隕石,其中疑似存在微生物的微體化石(microfossil,利用顯微鏡才能進行研究的微小化石),似乎又為火星存在生命增添了證據(jù)。但隨后的研究指出,幾種非生物途徑也很容易產生所謂的微化石痕跡。
最近,一些科學家稱在金星大氣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磷化氫,而在地球上,磷化氫主要由微生物產生。但另外一些科學家質疑這個結果,他們認為,即使磷化氫在金星大氣中存在,也可能來自金星的某種奇異的火山活動形式,而非來自于生命活動。
這些尋找地外生命的故事有著相似的發(fā)展脈絡:最初線索令人興奮,接著疑點惹人懷疑,最后生命存在的假設被駁回。一次又一次,天體生物學家似乎只能找到生物征跡(biosignature),但令人沮喪的是,生物征跡不能作為地外生命存在的決定性證據(jù)。有什么指標,可以讓我們確定發(fā)現(xiàn)了外星生命嗎?
“復雜性”帶來的新思路
一項發(fā)表于《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提出了名為“裝配理論”(assembly theory)的新思路。裝配理論不再關注簡單的生物征跡,轉而關注生命本質的復雜性(complexity)。它基于一種理念:宇宙中任何形式的生物都會以復雜的分子組合編碼生命信息,而這種復雜性與無生命物質迥然不同。
在天體生物學領域,呼吁關注“復雜性”的聲音已經持續(xù)了一段時間。NASA 在 1994 年給“生命”下了一個復雜的定義:生命是能夠進行達爾文式演化的、自我維持的化學系統(tǒng)。問題是,這個定義包含的關鍵概念本身就很復雜、難以被測試和量化。正如 NASA 的首席科學家吉姆?格林(Jim Green)所說:“我總不可能制造出能夠尋找‘演化’、‘繁殖’或‘新陳代謝’這些過程的機器吧。”
而裝配理論提供了一種更清晰、更普適的生命的定義。裝配理論假設,對任何環(huán)境中的任何對象(object)來說,當其豐度(abundance)和復雜性增加時,它來源于生命活動的可能性就會增加。豐度指該對象在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的頻率,而復雜性可以通過估算裝配出這種對象所需的步驟來衡量。
研究合著者、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生物物理學家薩拉?沃克(Sara Walker)認為,裝配理論是天體生物學領域的一個里程碑,因為它首次提出了可操作的復雜性測量方法,使關于生命本質的理論有機會與實驗觀測數(shù)據(jù)相結合。
復雜的分子
盡管裝配理論適用于多種尺度的對象,但研究人員重點關注它在分子層面的應用。因為無論在實驗室還是在宇宙中,分子都是生物最基礎的組成部分。為了衡量分子的復雜性,該團隊定義了“物質裝配指數(shù)”(mass assembly number, MA),通過算法為不同的分子賦值。
MA 指的是理想情況下構建一個分子所需的步驟數(shù)。我們知道一個分子通??梢杂啥喾N方式合成,MA 對應其中最短的裝配路徑。它只考慮價態(tài)規(guī)則,不考慮包括化學反應條件在內的其他限制,且每一步創(chuàng)建的對象可以在隨后的步驟中被重復使用。因此,化學鍵種類越少、對稱性越高的分子,其 MA 值越低,反之亦然。
研究人員為一個化學數(shù)據(jù)庫中的 250 萬種分子進行了 MA 賦值。被部分科學家視作的金星的生物征跡磷化氫,由 1 個磷原子和 3 個氫原子構成,以對稱的磷-氫單鍵相連,其 MA 僅為 1。相比之下,色氨酸分子由 11 個碳原子、12 個氫原子、2 個氮原子和 2 個氧原子構成,結構更為復雜,其 MA 為 12。
為了驗證 MA 的有效性,研究人員用真實的分子進行了檢驗。因為高 MA 的分子有更多化學鍵和相對更低的對稱性,研究人員預測它們會在質譜分析中生成更多峰(每個峰代表混合物中的不同離子),而具有低 MA 的分子則相反。實驗結果與他們的預測一致 —— 峰數(shù)與 MA 之間存在線性關系,相關性為 0.89。
生命的“門檻”
建立起理論與實際的聯(lián)系之后,研究人員進一步檢驗他們的核心假設:高 MA 的分子幾乎只能由生物產生。他們檢測了多種混合物樣品的質譜,包括大腸桿菌、植物生物堿、煤炭、花崗巖甚至啤酒,并根據(jù)線性關系估計它們的 MA 值。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只有具有活生物的樣品 MA 高于 15。
這項研究的領導者、格拉斯哥大學的化學家李?克羅寧(Lee Cronin)表示,當一個分子的 MA 大于 15 時,其在類地條件下產生于非生物過程的概率極低(小于 6×1023 分之一)。因此,MA 值大于等于 15 的分子幾乎只能由生命產生。也就說,我們可以通過 MA 大于某個閾值的混合物發(fā)現(xiàn)生命。
那么,15 這個 MA 值是判定生命與非生命的絕對標準嗎?不是的。首先,許多 MA 值較低的分子也可能是生物征跡,比如生物通過光合作用釋放到地球大氣中的氧氣分子結構就很簡單。其次,克羅寧指出,雖然在地球上,MA 是否大于 15 似乎是存在生命與否的臨界條件,但在與地球截然不同的行星環(huán)境中,這個臨界值可能不同。
為了測試他們的理論,研究合著者、NASA 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天體生物學家希瑟?格雷厄姆(Heather Graham)向克羅寧寄送了一組盲樣。其中一種是數(shù)百萬年前的生物化石,另一種是默奇森(Murchison)隕石的樣品。默奇森隕石是 1969 年墜落到地球上的一顆火流星,它富含有機的含碳化合物,但不含生物。
克羅寧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化石樣品具有高 MA 值,被確定有生命的痕跡;而默奇森隕石雖然含有豐富的分子,但其 MA 值仍低于 15。這是對裝配理論的一次驗證,其結果激動人心,表明僅僅是復雜的樣品組成不代表有生命的參與,能體現(xiàn)化學組織復雜性的“復雜的分子”才是生命的關鍵要素。
付諸實踐
NASA 以往的星際任務已經在其他星球收集了一些質譜數(shù)據(jù)。格林與 NASA 的科學家好奇,是否可以用裝配理論在其中尋找生命的跡象。
格林首先考慮是從土衛(wèi)二(Enceladus)采集了水蒸氣樣品的卡西尼號(Cassini)飛行器??上У氖?,卡西尼號的質譜儀只能檢測小于 100 原子質量單位(amu)的分子,但裝配理論只對大于 150 amu 的分子適用。而 NASA 的好奇號(Curiosity)和毅力號(Perseverance)火星探測器雖然搭載了可以檢測 150 amu 以上的分子的質譜儀,但它們缺乏研究單一分子的能力,不足以分析出 MA 值。
格林說,未來的太空探索任務都應該配備能測量更大的分子、進行更精確分析的質譜儀。將于 2034 年飛抵土星的衛(wèi)星“泰坦”(Titan)的蜻蜓號(Dragonfly)有望實現(xiàn)這一目標。它將探測泰坦的大氣和表面,尋找生命的組成成分。盡管蜻蜓號的質譜儀不具備實驗室質譜儀的全部功能,但它有能力檢測復雜的分子。
在太陽系中,還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地方等待人類的探索,大型望遠鏡也為我們在浩瀚的宇宙中尋找著可能宜居的星球。裝配理論提供了一個從分子的尺度看待宇宙的新視角,指引我們尋找地外生命時關注獨屬于生命的復雜性。此時此刻,就有不可計數(shù)的復雜分子在我們身體內合成著、流淌著、工作著,它們讓我們在宇宙中如此不同。
原文鏈接: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life-is-complicated-literally-astrobiologists-say/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1-23258-x
參考鏈接:
https://doi.org/10.1089/ast.2015.1464
https://www.nasa.gov/feature/dragonfly-launch-moved-to-2027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環(huán)球科學 (ID:huanqiukexue),撰文:納塔莉?埃利奧特(Natalie Elliot),編譯:鄭昱虹,審校: 李詩源
廣告聲明:文內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jié)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