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1 月 7 日消息,通過模仿自然光合作用的關鍵步驟,美國密歇根大學最近開發(fā)了一種新型太陽能電池板,在將水轉化為氫和氧方面達到了 9% 的效率,比同類太陽能解水制氫設備效率高出近 10 倍,代表了技術上的重大飛躍。
這項研究發(fā)表在《自然》雜志上,包括兩項技術進步,使光催化水分離的效率更高。一個是更小的自熱半導體,可以承受相當于 160 個太陽的強光。
半導體通常是設備中最昂貴的部分,縮小半導體的尺寸也使該過程的成本降低,密歇根大學研究員和該研究的第一作者 Peng Zhou 在一份聲明中說:“與一些只在低光強度下工作的半導體相比,我們將半導體的尺寸縮小了 100 多倍。由我們的技術生產的氫氣可能非常便宜。”
第二個是新裝置能利用太陽光譜中能量較高的部分來分解水,同時利用光譜中能量較低的部分來提供熱量來促進反應。這種“魔力”是由一種半導體催化劑實現(xiàn)的,這種催化劑在利用陽光驅動化學反應時,會隨著使用而自我修復,減輕催化劑通常會經(jīng)歷的退化反應。
IT之家了解到,未來該團隊打算解決的下一個挑戰(zhàn)是進一步提高效率,并實現(xiàn)可以直接輸入燃料電池的超高純度氫。
廣告聲明:文內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jié)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