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解釋包含這樣一種觀點,即不存在導致量子世界概率的確定性隱藏變量。這意味著通常不可能確定地預測任何測量的結果,并且沒有隱藏在量子力學之下的更深層次的現(xiàn)實。但還有其他理論擁抱決定論,并一直在尋找這些隱藏變量。
1932 年,約翰?馮?諾依曼提聲稱可以證明沒有隱藏變量的存在。但是,他的證明的有效性受到哲學家賴欣巴哈的質(zhì)疑。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堅持認為量子力學不可能是一個完整的理論,他的首選論點依賴于定域性原理。他與鮑里斯?波多爾斯基和內(nèi)森?羅森一起提出了一個思想實驗,現(xiàn)在被稱為 EPR 悖論。
該思想實驗涉及一對處于糾纏態(tài)的粒子。如果測量第一個粒子的位置,則可以預測第二個粒子的位置。同樣,如果測量第一個粒子的動量,那么第二個粒子的動量也可以預測。他們認為,對第一個粒子采取的任何行動,都不能立即影響另一個粒子,因為這將導致信息傳輸速度比光速更快,這是相對論所不允許的。
他們認為,如果沒有任何分配系統(tǒng)的方式,我們就可以確定地預測一個物理量的值,那么就必須存在一個與該量相對應的現(xiàn)實元素。由此,他們推斷出第二個粒子在被測量之前必須具有確定的位置和動量值。這與量子力學相矛盾,因為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要求不能同時確定位置和動量。他們假設現(xiàn)實中的這些元素是定域的,因為每個元素都屬于時空中的某個點。
玻爾對此的回應是,他認為他們的推理是錯誤的,因為位置和動量的測量是互補的,選擇測量一個就排除了測量另一個的可能性。對愛因斯坦來說,他看到的最重要的問題是非定域性,對粒子 A 進行的測量會導致粒子 B 有兩種不同的量子態(tài)。他認為由于定域性,粒子 B 的真正狀態(tài)不能依賴于對 A 進行了哪種測量,因此量子態(tài)不能與真實狀態(tài)相關。
1951 年,大衛(wèi)?玻姆提出了 EPR 思想實驗的變體。如果我們使用發(fā)射電子-正電子對的源,其中電子去往點 A 而正電子去點 B。在 A 點愛麗絲是我們的觀察者,在 B 點鮑勃是我們的觀察者。如果我們假設這些對糾纏在一起,那么有兩種情況:電子的自旋向上而正電子向下;電子自旋向下而正電子向上。由于粒子處于疊加狀態(tài),如果不進行測量就不可能知道任一粒子的自旋狀態(tài)。
假設愛麗絲現(xiàn)在測量自旋,如果她測量到自旋向上,這意味著如果鮑勃現(xiàn)在要測量自旋,我們將百分百確信他會測量到一個向下的自旋。事實上,自旋有可能不是沿著上下而是沿著 X 或 Y 軸,如果愛麗絲測量到正 X 自旋,鮑勃隨后會測量到負 X 自旋。無論他們的自旋是沿著什么軸測量的,它們總是相反的。
在量子力學中,X 自旋和 Z 自旋是不相容的可觀察量。所以如果愛麗絲測量 Z 自旋并獲得正 Z 結果,而現(xiàn)在鮑勃違反規(guī)定測量 X 自旋,在這種情況下,鮑勃有 50% 的機會測量到正 X 值。當沿與愛麗絲的電子相同的軸測量時,鮑勃的正電子將具有確定的自旋;但當在不同的軸上測量時,它的自旋將是均勻隨機的。這似乎意味著信息是從愛麗絲的位置即時傳播的,從而使鮑勃的正電子呈現(xiàn)確定的自旋。
1964 年,貝爾開始研究是否可以使用隱藏變量解決非定域性的問題。他表明,當愛麗絲和鮑勃都在同一軸上進行測量時,隱藏變量可以解釋這一點。但是,當允許任何角度測量時,局部隱藏變量理論變得無法重現(xiàn)量子力學相關性,然后就產(chǎn)生了所謂的貝爾不等式。貝爾隨后表明,量子物理學預測了違反這種不等式的相關性 。隱藏變量可以解釋預測的唯一方法是它們是非定域的,這將意味著無論這兩個粒子相距多遠,它們都能夠立即相互作用。
是否只有一種方式來看待貝爾定理?在哥本哈根解釋中,違反貝爾不等式視為拒絕通常稱為“反事實確定性”的假設的理由。這意味著不可能有意義地談論尚未執(zhí)行的結果的確定性,換句話說,就是未執(zhí)行的實驗沒有結果。
還有其他理論采用非常不同方法對此進行解釋。多世界解釋,也被稱為埃弗雷特解釋。休?埃弗雷特是一位美國物理學家,他首先提出了量子物理學的多世界解釋。與哥本哈根解釋不同,波函數(shù)永遠不會坍縮,它認為量子疊加的所有可能性在客觀上都是真實的。它可以產(chǎn)生違反貝爾不等式的相關性,因為它違反了貝爾的隱含假設。
在埃弗雷特看來,是我們的現(xiàn)實概念出了問題。我們認為測量結果只有一個,而實際上所有這些結果都發(fā)生了,而我們只能看到這些現(xiàn)實中的一個,其他現(xiàn)實具有單獨的物理存在。因此,整個宇宙可以被認為是一個巨大的波函數(shù),其中包含所有可能的現(xiàn)實。它開始于所有粒子所有可能狀態(tài)的疊加,隨著它的演化,其中一些疊加分解,使某些現(xiàn)實彼此不同并相互隔離。因此測量行為并沒有真正創(chuàng)造新的現(xiàn)實,只是將它與其他現(xiàn)實分開。
在 1970 年代和 80 年代,當一個叫做退相干的概念被開發(fā)出來時,這個理論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它為量子世界分裂提供一個明確的理由。使用整個概念,世界的分裂并不是突然事件,而是通過退相干演化。這個概念的主要科學吸引力在于,它不需要對量子力學的標準數(shù)學表示進行任何更改或增加,波函數(shù)沒有神秘的坍縮,并且它預測的結果與我們觀察到的完全一致。
盡管多世界解釋消除了非定域性最令人煩惱的方面:遠距離作用,但量子非定域性的其他方面:遠程物體以糾纏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不可分離性仍然存在。還有隨機力學、導波理論等其他解釋,我們以后再說。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萬象經(jīng)驗 (ID:UR4351),作者:Eugene Wang
廣告聲明:文內(nèi)含有的對外跳轉(zhuǎn)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jié)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