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shè)置
  • 日夜間
    隨系統(tǒng)
    淺色
    深色
  • 主題色

徠卡 M3 為什么是最有名的 135 相機

膠卷迷俱樂部 2023/1/28 11:45:03 責編:夢澤

傳奇相機 | 徠卡 M3

大家兔年快樂,希望大家在疫情解除后的今年能夠大展宏圖,財源廣進,心想事成。

據(jù)說,大年初一不能工作,工作要勞碌一整年,那我就更新一下好了,反正我今年一年給大家多更新一點也沒事。

要做一篇解讀 M3 性能,版本的文章,并不困難。徠卡 M3 并不是功能復雜的相機,它的版本雖然多,但依然有跡可循。日本人對徠卡 M3 的解讀已經(jīng)精細到拆分到每個零件了。

所以,本文旨在從照相機發(fā)展的角度,和大家聊聊這臺相機為什么這么有名。明年的 2024 年就是這款相機面世整整 70 年了。70 年,不知道多多少少物是人非,而 M3 卻依然在工作。

讓我們先來看看 M3 的誕生,下面的圖可不常見哦。

這不是一臺相機,而是金屬模型,制造于 1948 年。它顯示了徠卡 M3 的開發(fā)過程,至少在 1948 年,徠卡公司已經(jīng)基本確定了未來照相機的基本造型和雛形。

由于徠卡沒有像蔡司那樣被整體搬走,所以到了 1946 年,一方面他們開始恢復 L39 螺口相機的生產(chǎn),另一方面則準備開發(fā)一款劃時代的快速攝影 135 相機。

當時的徠卡工程師可能自己也沒想到他們會設(shè)計一款比徠卡 0 號相機還要偉大的相機,一臺重新定義手動相機操作流程的相機。

徠卡 M3 正式公布和發(fā)售時在 1954 年,而這是一臺 1952 年的 M3 試做相機。在 2012 年它亮相拍賣會前,市場上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這種發(fā)售前的高完成度相機。

它基本是一臺 M3 了,從外觀看,僅僅計數(shù)器和最終版本不同,但也不是后來 M2 那種。他和徠卡 L39 相機光從外觀看都能感受到明顯的不同,而它性能提升之多,僅僅憑借外觀是很難體會的。

無論怎么看,它都是一種很新的東西,完全不同于過去 135 相機的東西。

這是最終的產(chǎn)品,70 萬號的第一臺徠卡 M3 相機,真正的 70 萬號依然是試作品,所以這個 70 萬 01 號才是第一臺 M3 相機,至少徠卡官方是這么解釋的。

它在操作和曝光方面幾乎去除了戰(zhàn)前 135 相機的大部分缺點,讓照相機的操作成為整體,行云流水。盡管在一些方面的設(shè)計上 M3 依然不太方便,但 M3 的出現(xiàn)無疑是跨時代的,并且是引領(lǐng)時代的。

盡管很快,照相機就進入了手動單反時代,然而手動單反除了對焦外,許多操作邏輯都來 M3 相機。這是徠卡第二次定義相機操作,而且比 L39 的第一次影響要深遠得多。

要理解 M3 的意義,我們還得看看戰(zhàn)前 135 相機的基本操作情況。

這是徠卡自己的 IIIf 相機,在 1950 年推出,基本是對徠卡 III 系列相機的總結(jié)。戰(zhàn)前可換鏡頭 135 相機的種類非常少,雖然像 L39 和 contax 相機的原理不太一樣,但是操作上有很多共通之處。二戰(zhàn)的沖擊太大,所以二戰(zhàn)后頭幾年出現(xiàn)的相機基本是恢復戰(zhàn)前的款式。一直到 50 年代經(jīng)濟逐漸恢復后,才涌現(xiàn)出一批新相機。

徠卡 IIIf 相機在現(xiàn)在看來是操作很繁瑣的相機,我就借助 IIIf 和 M3 的對比給大家先講解,并且會融合一些其他相機。

首先是取景系統(tǒng)。老式相機的取景系統(tǒng)里,對焦和取景分離的情況非常普遍,測距儀幾乎沒有角度,取景需要外加窗口,徠卡 IIIf 也是這樣,已經(jīng) 1950 年了,依然是分離的,兩個圓窗測距對焦,方的是一個光路很簡單的等倍率取景器,給 50mm 取景器使用。

取景器的發(fā)展方向是合并取景和對焦,并且兼容多鏡頭使用。像 IIIf 這種取景器,如果更換鏡頭,還要再外接專門的取景器,光取景對焦這個流程已經(jīng)很窒息了。

取景器的發(fā)展方向是這樣的:分離式 —— 簡單合并式 —— 畫框合并式(ALABADA 式)—— 亮線框式(聯(lián)動修正視差式)

亮線框式就是徠卡最早開發(fā)的,在取景器中設(shè)計了極其復雜的光路,遠遠領(lǐng)先于同時代的旁軸相機。由于光路和聯(lián)動測距機制結(jié)合,所以它還具有視差輔助功能。這種亮線框取景器在當時就連福倫達都造不出來,日本尼康雖然在 SP 上成功完成,但無奈成本太高,還是退回了 ALABADA 式。

M3 的取景器一步到位地實現(xiàn)了合并取景,更換鏡頭框線提示,視差修正,高對比黃斑對焦這幾個重要的功能。之后的旁軸相機取景器基本就是在這個框架內(nèi)修修補補了。

下面是徠卡 IIIf 的聯(lián)動對焦光路,大家看,就倆玻璃。

下面是 M3 的,大家自己數(shù)數(shù)看用了多少材料。

后來為了增加角度,徠卡簡化了 M3 的取景系統(tǒng),而 M2 這套系統(tǒng)被后世 M 相機所沿用。

下面看看快門盤。

大家注意,徠卡 IIIf 的機身正面有一個轉(zhuǎn)盤,這也是快門盤。這里給大家解釋一下為什么老式相機有 2 個盤。

焦平面快門不像鏡間快門那樣該多快就要多快,它的快門速度是可以“作弊”的。一般情況,快門曝光就是全打開再關(guān)上,鏡間快門就是這樣,快門速度就是這個一開一合的速度。

但是焦平面快門可以不完全打開也實現(xiàn)曝光,通過不全開,用一條光線掃過去的方式,可以提升達到效果上快門速度的提升。

比如說設(shè)定的快門最快速度是 1/30,但是快門只開了一半掃過去,那么底片上每一個部分實際上沒有照到 1/30 秒,只照到了一半的時間,那樣就等于 1/60 了,但是快門的實際速度是 1/30。

那么,焦平面快門實際最快前后的速度控制邏輯就不一樣了,前者是控制全開的時間,本質(zhì)是一個延時機關(guān),而后者則是控制前后簾幕的距離,本質(zhì)是一個調(diào)節(jié)機關(guān)。

要把他們并在一起也不是不行,蔡司伊康的 contax 就并一起(實際還是分開的,和后來單盤邏輯不同),但是技術(shù)非常復雜,收效也不太好。

尼康就更有趣了,他們模仿 contax,但是卻做不出合并,因此他們還要專門做兩個快門盤。

雖然在徠卡 M3 之前,已經(jīng)有一些焦平面相機就是單盤,但是位置卻千奇百怪,操作很不方便。徠卡 M3 的單盤合并,并且突破性地設(shè)計像鏡間快門那樣每一檔距離都一樣的等距離的快門盤(過去的 135 快門盤,速度越快的部分數(shù)字越近,因為是直接用這個盤控制前后簾距離的,越快,變化幅度越小)。

此外,還確定了快門盤的基本位置。

戰(zhàn)前 135 相機的快門盤想放哪里就放哪里,contax I 更是放在機身正面,個性十足,EXAKTA 就放在左邊。

但是 M3 后,合并,右側(cè),小盤,成為未來 135 相機的基本操作,不僅旁軸,許多單反也這么布局。

哪怕進入數(shù)碼時代了,一些標榜復古操作的數(shù)碼相機放個快門盤上去,也還是這個位置,這種樣式。

正好順著這張圖,下面我們講講過片。

135 最開始的過片系統(tǒng)幾乎完全是從 120 那里學來,一個字,擰!

最開始 120 相機連停片機構(gòu)都沒有,只能根據(jù)提示擰,后來又有了開小窗看過到第幾張的奇葩設(shè)計。

這種擰膠卷的方式是的過片奇慢無比,指紋都快磨平了,顯然不符合 135 相機快速拍照的需求,這就是為什么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新聞記者要用雙反,因為雙反過片快。

早在 1930 年代,依哈哥公司就想到了解決方案,那就是他們在 EXAKTA135 單反上使用的過片扳手。

但是,EXAKTA 的過片是左手操作,快門也是在左邊,這個機身正面的快門位置很容易誤操作。

還有個問題,那就是過片扳手是一次性拉動,力氣很大,當時膠卷質(zhì)量不好,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拉斷的情況。二戰(zhàn)后,這個設(shè)計并沒有普及。

徠卡的工程師認識到過片扳手劃時代的意義,但是為了不拉斷膠片,他們設(shè)計了 2 次過片的邏輯,即使過片 2 次,效率也比擰擰擰快多了。

徠卡確定了右手習慣,過片,快門,快門盤集合在一個區(qū)域的經(jīng)典操作設(shè)計。

未來不僅僅是旁軸,大部分手動單反的曝光操作都是學習 M3 這個模式,盡管日本相機喜歡把快門按鈕單獨獨立出來。

還有一個大家很容易忽略的地方,換鏡頭。

對于職業(yè)記者而言,換鏡頭很重要,過去螺絲口換鏡頭很慢,然而卡口鏡頭要更換鏡頭也不見得方便。

在戰(zhàn)前,旁軸卡口系統(tǒng)最突出的就是 contax,然而它要換鏡頭也很繁瑣,要先調(diào)整鏡頭才能拆下來,做不到想拆就拆。

而徠卡在 M 相機上設(shè)置了按鍵更換鏡頭,這其實是更換鏡頭機關(guān)中的一種,也有用扳手的,但后來大家基本都采納了這個方案,無論是旁軸還是單反。

未來的手動攝影操作的習慣,與徠卡 M3 相機有很直接的關(guān)聯(lián),盡管從性能和操作上,特別是對于記者而言,M3 并沒有 5 年后推出的尼康大 F 好用,然而尼康大 F 除了對焦外的操作邏輯,都是從 M3 這里剽過去的。

當然,M3 也不是盡善盡美的,也有許多地方后世相機沒有參考它,或者是它當時還沒有處理好。

比如倒片,它的倒片還是傳統(tǒng)擰的,沒有設(shè)置把手,倒片很不方便。還有裝片,它沒有學習當時主流的大開門,還是沿用了 L39 上開底蓋的設(shè)計,這使得 M3 在裝片時還需要把片軸摳出來,對準再兩面一起塞回去,這個操作不僅復雜,而且很難站立完成,得坐下來才好換一點。

其實除了這些操作,徠卡 M3 還對后世旁軸相機的外觀造成重大影響,全平頂?shù)呐暂S越來越少,都學習徠卡 M 來個“轉(zhuǎn)折”。

我個人覺得如果從使用意義看,M3,M2 沒有后來的 M6,MP 好用。雖然 M3 的取景器非常好,然而它的倍率是 0.9,使用 35mm 鏡頭很不方便,而后世徠卡里幾乎就沒有人不用 35mm 的,甚至還有很多人只用 35mm。

如果從收藏價值來看,M3 也沒什么保值的,畢竟是產(chǎn)量達到 20 多萬的相機。

我覺得如果有很多膠卷相機的朋友,或者是照相機發(fā)燒友,那是不能錯過的。別的不說,給模特拍照,讓模特手上抄一臺 M3,你這照片且不說質(zhì)量,檔次一下子就上去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膠卷迷俱樂部 (ID:jiaojuanmi),作者:上海老污龜

廣告聲明:文內(nèi)含有的對外跳轉(zhuǎn)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jié)省甄選時間,結(jié)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

相關(guān)文章

關(guān)鍵詞:徠卡,相機

軟媒旗下網(wǎng)站: IT之家 最會買 - 返利返現(xiàn)優(yōu)惠券 iPhone之家 Win7之家 Win10之家 Win11之家

軟媒旗下軟件: 軟媒手機APP應(yīng)用 魔方 最會買 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