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Skin
審校 | 阿嫻
在葡萄牙一個名為 Castanheira 的村莊,有一塊“神奇”的大石頭,被村民命名為 Pedras Parideiras,翻譯過來大致的意思是“可以生育的石頭”。
石如其名,這塊石頭真的可以“生育”。
這塊“石頭媽媽”是一塊面積有 1 平方千米的花崗巖。它的外表看起來有些凹凸不平,表面仿佛鑲嵌著一些 2~12 厘米的小石頭,有些小石頭已經(jīng)脫離了“母石”,留下一個凹痕。
在當?shù)?18 世紀的詞典中,人們也記錄了這塊神奇的石頭:
“這塊 Pedras Parideiras 會時不時地吐出小鵝卵石,自己身上則會留下一個洞?!?/p>
如今,這塊石頭不僅承載了關于生育的民間傳說,也成為了當?shù)?Arouca 地質公園里最具代表性的景點。而在這里,這塊石頭的“生育”謎團也被科學家解開了。
大的“母石”花崗巖的成分是黑云母,而人們發(fā)現(xiàn),它“生出來”的小石頭則是由石英和長石礦物構成。地質公園中的地質學家提到,大石頭內部結核的小石頭顯然更能抵抗風化的侵蝕。
在經(jīng)過無數(shù)風吹雨打、夏熱冬霜后,外層的“母石”會漸漸被風化,而它的內核則慢慢浮現(xiàn)了出來,這些小石頭看起來就像是被“生”出來了一樣。如今,在 Arouca 地質公園,還保存著這些石頭孩子。不過地質學家也警告游客,不要帶走這些小石頭,畢竟它們還要用作后續(xù)的科學研究。
像 Pedras Parideiras 這樣的石頭,其實是一種非常罕見的地質現(xiàn)象。目前科學家認為,石生石的原因要追溯到 800 萬年前,當時熔化的巖石包裹住了內部的這些小石頭,或者熔化的巖石沒有混勻,內部出現(xiàn)了氣泡,而在板塊運動過程中,它們看起來變成了一整塊石頭,又重新回到地面,才讓人們得以看到這種神奇的現(xiàn)象。
事實上,我國貴州也有一個能夠“生”石頭的山崖,被叫作生蛋崖。據(jù)說下蛋崖每過 30 年,就會自動脫落出一個小石頭,而在生蛋崖壁上,看起來也有一些小石頭搖搖欲墜,似乎不久也要被“生”出來了,還說大石頭已經(jīng)進入了“預產期”(?)。
這個神奇的現(xiàn)象還在十幾年前上過《走近科學》,甚至還辟謠過這不是恐龍蛋(?)不過,了解過上面的原理后,這個原理可能也是類似的。
當時節(jié)目中的科學家就猜測,下蛋崖的“蛋”本來是深海里,埋在軟泥中的結核。上方沉積物不斷壓實軟泥和結核,讓它們都變成了巖石。再經(jīng)過不斷的地質運動,它們成為了山崖,并在不同的風化速度下,其中的結核,也就是“蛋”慢慢暴露了出來。
風化有兩種:霜凍、熱和壓力等導致的物理風化,再加上水、氧氣等化學風化,它們會共同作用構成不同的地貌。不過,由于巖石類型不同導致的風化差異,則為我們展現(xiàn)了許多地球上的地質奇觀,上述的就是其中之一。
不過,差異風化也只是一個籠統(tǒng)解釋這種現(xiàn)象的方式,因為每一個風化過程都很復雜,在葡萄牙 Arouca 地質公園的科學家仍然沒有完全理解,這些小石頭是如何形成的。它們就像一本講述本地巖石歷史的,獨一無二的書,其中蘊含著何種神奇的故事,還等待人們去探索。
參考資料:
[1]https://pt.wikipedia.org/wiki/Pedra_parideira
[2]http://aroucageopark.pt/pt/conhecer/geodiversidade/geossitios/pedras-parideiras/
[3]https://www.bbc.com/travel/article/20220926-portugals-mysterious-birthing-stones
[4]https://the-earth-story.com/post/169539116739/stones-that-give-birth-castanheira-is-a-small
[5]https://viagens.sapo.pt/viajar/viajar-portugal/artigos/pedras-parideiras-em-arouca-as-pedras-que-tem-filhos-sao-um-fenomeno-unico-no-mundo
[6]http://tech.sina.com.cn/d/2006-03-02/0747855235.shtml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 (ID:steamforkids),作者:萬物雜志
廣告聲明:文內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jié)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