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SF 中文 (ID:kexuejiaodian),作者:SF
就在 7 月 5 日夜間,有著“亞洲天后”之稱的著名歌手李玟(Coco)因抑郁癥而輕生,送醫(yī)救治無效去世,年僅 48 歲。在編輯看來,舞臺上、公開場合的李玟一直給人一種開朗、熱情、樂觀的感覺,臉上總是洋溢著熱情的笑容。這樣的人竟然患有如此嚴重的抑郁癥,以至于輕生,真是令人震驚和惋惜。
編 | 趙佳明
節(jié)選自《科學焦點》2022 年第 9 期、第 12 期;2023 年第 1 期、第 4 期、第 5 期、第 7 期
抑郁癥這種對人的心理、生理都有重大影響的心理疾病也再度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關于抑郁癥的科普已經(jīng)很多了。這里我們不再贅述,今天我們講一下可能伙伴們平時總會忽視的關于抑郁癥的幾個真相。
首先我們看一些數(shù)據(jù)(數(shù)據(jù)來源于世界衛(wèi)生組織 WHO 官網(wǎng)):
據(jù)估計,全球有 5% 的成年人患有抑郁癥
受抑郁癥影響的女性比男性更多(男性為 4%,女性為 6%)
抑郁癥可導致自殺。每年有 70 多萬人自殺身亡,自殺死亡的風險是標準化死亡率的 20 倍
在高收入國家,仍有約一半的抑郁癥患者未得到診斷或治療,而在中低收入國家,這一比例則達到 80~90%
抑郁情緒和抑郁癥不一樣嗎?
這里說的抑郁情緒是一種情緒,確切地說是人的一種情緒變化和對日常生活的感覺。而抑郁癥則是一種心理疾病,它與抑郁情緒是不一樣的。首先在對人的影響方面,抑郁癥可以影響人們工作、生活和學習的方方面面,特別是與家人、朋友、同學和社區(qū)成員的關系,而抑郁情緒通常是一種情緒變化,影響程度要比抑郁癥小得多;其次在持續(xù)時間上,抑郁癥是一種長期的病癥,發(fā)作期至少達到兩周,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會發(fā)作,而抑郁情緒是一時的日常情緒波動,情緒上的沖動已過就結(jié)束了;第三在應對方式方面,抑郁情緒影響是短暫的,因而只需自我心理排解即可解決,而抑郁癥是一種心理疾病,一經(jīng)確診,患者就需要接受專業(yè)治療,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了解了這些,再加上關于抑郁癥的科普已經(jīng)很多,其實我們對抑郁癥并不陌生。不過,下面這些關于抑郁癥的真相,你可能平時就沒有留意過了。
關于抑郁癥的幾個真相
超加工食品與抑郁癥的患病風險正相關
所謂超加工食品就是由 5 種及 5 種以上的配料,或是由非家庭基礎調(diào)料制成的食品。比如流水線生產(chǎn)的袋裝面包、餅干、蛋糕、碳酸飲料、披薩、方便面、速食湯、雞塊、香腸、漢堡等。最新的研究發(fā)現(xiàn),超加工食品的攝入量與抑郁癥患病風險呈正相關。法國的一個研究團隊對 26,000 多名志愿者進行了基本評估后,又在大約 5 年后進行了隨訪。結(jié)果顯示,攝入超加工食品與抑郁癥之間存在著顯著相關性。
也許你會有疑問,為什么會這樣呢。科學家認為,這可能與在生產(chǎn)超加工食品的過程中,食品中的營養(yǎng)物質(zhì)的流失有關。過多攝入超加工食品這樣的不良飲食習慣會引發(fā)抑郁癥,而抑郁癥又可能造成人們更多地選擇不良的飲食習慣,如此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
社交媒體加劇了孩子的抑郁癥狀況?
研究發(fā)現(xiàn),過去 10 年間,各個年齡階段的兒童和青少年患焦慮癥和抑郁癥的比率一直在提高。而這 10 年間,正是社交媒體興起的時期。因此很多人認為,使用社交媒體讓孩子的心理問題更嚴重了,社交媒體被當作了當下越來越多的孩子患有抑郁癥的禍首。
然而事情并沒有那么簡單。2017 年,美國心理學家瓊?特文格(Jean Twenge)曾經(jīng)發(fā)表了一篇文章指出,社交媒體就是孩子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禍首。在這篇文章中,特文格繪制了一幅圖表:以時間為橫軸,以選擇“我經(jīng)常感到被冷落”這一說法的美國青少年所占的百分比為縱軸。然后,在 2007 年這個節(jié)點,垂直于橫軸畫了一條豎線,將圖表分為兩個部分。豎線左側(cè)數(shù)據(jù)的變化趨勢還比較平穩(wěn),而右側(cè)則急劇上升。由于 2007 年是智能手機出現(xiàn)的元年,因此特文格就把孩子心理問題的加劇歸咎于智能手機。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因為 2007 年發(fā)生了太多事,難道憑借這個就能斷定與孩子的心理問題相關嗎?
如果我們想找到越來越多的孩子患有抑郁癥這樣的心理疾病的原因,我們要謹記:心理健康問題是復雜而微妙的,我們永遠不能用一個簡單的因素來解釋。當然,我們也不能用幾種相似的因素來分析,這樣與用單一因素來解釋沒什么差別。
當然,社交媒體的興起或多或少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chǎn)生了影響,但絕不可被簡單認定為禍首。其他可能的影響因素還包括父母心理健康問題的增多、對心理疾病污名化的態(tài)度與行為有所減少、人們對于心理疾病的認識普遍提高、診斷標準的變化、經(jīng)濟上的困境、與教育相關的壓力因素,等等。
睡眠不足可能引發(fā)抑郁癥
人們常說“要保證 8 小時睡眠”,英國國家醫(yī)療服務體系建議,成年人每天至少應該睡 7 個小時。如果長期睡眠不足,那么它導致的長期危害也不容小覷。研究表明,如果睡眠時間長期達不到 7 個小時,各種慢性疾病的發(fā)病率就會上升,例如糖尿病、癌癥、心臟病、抑郁癥和癡呆癥。
均衡飲食,少看新聞,預防抑郁?
西班牙科學家開展了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不想因為社會問題而陷入焦慮和抑郁,最好的方法或許是保持健康的飲食,盡量少看不必要的新聞。另外,另外,定期鍛煉、從事戶外活動、適當休閑放松也同樣對于預防抑郁癥有益。反倒是,過去我們認為對于預防和緩解抑郁癥的方法,比如與親朋好友談天說地,或者專注于自己的興趣愛好,卻都收效甚微。
這項研究的負責人、西班牙奧古斯特?皮?蘇涅爾生物醫(yī)學研究所的華金?拉杜安(Joaquim Radua)對這一發(fā)現(xiàn)也比較謹慎。他認為,發(fā)現(xiàn)了相關性并不意味著一定有因果關系。到底是均衡飲食和少看新聞緩解了人們的焦慮和抑郁,還是焦慮和抑郁緩解之后,人們更傾向于均衡飲食和少看新聞,仍需科學家進一步的研究。
抑郁癥的自我診斷可靠嗎?
可以說,進行心理學診斷太負責了。即便是對訓練有素的專業(yè)心理醫(yī)生來說也是如此。因此,當你自己化身為充滿熱情的“心理醫(yī)生”介入這個領域后,基本不會帶來什么好結(jié)果。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有些人可能自我診斷為抑郁癥,然后持續(xù)對抗或者忽視自己非理性的負面情緒。對于抑郁癥患者來說,這樣做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但如果他們實際上得的是躁郁癥呢?對于躁郁癥患者來說,如果壓抑一些非理性的負面情緒,比如自己做錯事所帶來的感覺,那患者只會變得更亢奮,躁郁癥將會更嚴重。
不僅如此,我們的大腦固有的消極偏見(negativity bias)也會讓我們偏愛最糟糕的狀況,也就是說人們總是本能地對消極或危險的可能性給予更多的注意力 —— 這其實是一種自我防御機制。這樣,如果你患有抑郁癥這種最常見的心理疾病,那么你更有可能放大自己的消極偏見,所以更可能得出一個最糟糕的自我診斷,而這對治愈病癥毫無幫助。
鳥叫和維生素 B 能緩解抑郁癥狀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開展的一項研究告訴我們,有時候,快樂其實很簡單:看看小鳥,聽聽鳥叫,郁抑癥狀就可能得到改善??茖W家利用手機 App 對歐美國家的 1300 多名志愿者做長期的問卷調(diào)查,他們發(fā)現(xiàn),如果能看到鳥兒或是聽到鳥叫,志愿者的心理狀況就會很好,抑郁癥的癥狀也有所緩解。
別看這項研究簡單又輕松,但很有突破性:過去人們總是感性地認為,看見鳥兒、聽見鳥叫能陶冶情操、改善情緒,從沒有驗證過在現(xiàn)實世界中,鳥類對人類心理健康的影響。
英國雷丁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招募了近 500 名年齡介于 18 到 58 歲之間的志愿者(其中有 265 人自稱患有焦慮癥,146 人自稱患有抑郁癥)。研究團隊把志愿者分成 3 個小組,第一組每天服用 100mg 維生素 B 補充劑,第二組每天服用 1mg 維生素 B 補充劑,第三組每天服用安慰劑,實驗為期一個月。實驗期間,研究人員通過問卷調(diào)查,評估志愿者的情緒變化。
研究發(fā)現(xiàn),服用維生素 B 的志愿者聲稱,他們在服用補充劑之后,焦慮癥和抑郁癥的程度有所下降。之所以維生素 B 能緩解焦慮和抑郁癥癥狀,是它能促進大腦分泌一種叫“γ-氨基丁酸”(GABA)的神經(jīng)遞質(zhì),這種神經(jīng)遞質(zhì)能夠抑制大腦中的神經(jīng)沖動。目前,這項研究還處在初步階段,而且維生素 B 的療效有限,還不能替代藥物。
廣告聲明:文內(nèi)含有的對外跳轉(zhuǎn)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jié)省甄選時間,結(jié)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