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家車企才成立的“不降價聯盟”,壽命只有 2 天。
這些車企剛約定承諾不搞價格戰(zhàn),中汽協(xié)卻突然發(fā)布聲明,宣布刪去承諾書中關于價格的表述。
不搞價格戰(zhàn)的條款,失效了。
實際上,在承諾書發(fā)布第二天,已經有車企違反該條款,開始搞降價促銷。
現在,限制價格的約定又被刪除,更意味著汽車行業(yè)的價格戰(zhàn)并不會終止。
對此,有網友評論道:這本身就是一個笑話。
中汽協(xié)刪除不搞價格戰(zhàn)的條款
此次事件最核心的,還是前幾天中汽協(xié)聯合 16 家車企簽署的《汽車行業(yè)維護公平市場秩序承諾書》。
這次中汽協(xié)發(fā)布聲明,是為了刪除承諾書中“不以非正常價格擾亂市場公平競爭秩序”這一條。
對此,中汽協(xié)給出的解釋是:
協(xié)會認識到,承諾書中“不以非正常價格擾亂市場公平競爭秩序”涉及“價格”表述,表意不當,有違《反壟斷法》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中汽協(xié)并沒有直接說違反了《反壟斷法》,只是說不搞價格戰(zhàn)的表述違反了《反壟斷法》的精神。
不過,《反壟斷法》中確實有關于價格的條例。
比如《反壟斷法》第十七條,禁止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達成的壟斷協(xié)議中,第一個就是固定或者變更商品價格。
另外,《反壟斷法》第二十一條還規(guī)定,** 行業(yè)協(xié)會不得組織本行業(yè)的經營者從事本章禁止的壟斷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中汽協(xié)說自己組織 16 家車企發(fā)布承諾書,是按照了《反壟斷法》的規(guī)定,履行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的義務。
《反壟斷法》第十四條,行業(yè)協(xié)會應當加強行業(yè)自律,引導本行業(yè)的經營者依法競爭,合規(guī)經營,維護市場競爭秩序。
看起來好像也占理。
總之,無論中汽協(xié)的出發(fā)點是什么,承諾書中與不搞價格戰(zhàn)有關的條款,現在也只剩下了“堅持遵守行規(guī)行約,規(guī)范市場營銷活動,維護公平競爭秩序”。
由此基本可以確定,這些車企不打價格戰(zhàn)的承諾已經無效。
其實,早在中汽協(xié)宣布刪除表述之前,已經有車企違背了承諾。
聯盟內部也開始破功
當初簽署承諾書的 16 家車企包括:一汽集團、東風汽車、上汽集團、長安汽車、北汽集團、廣汽集團、中國重汽、奇瑞汽車、江淮汽車、吉利控股集團、長城汽車、比亞迪、蔚來、理想汽車、小鵬汽車和特斯拉。
其中,特斯拉在簽署承諾書的第二天,就推出 Model 3 / Y 的新引薦獎勵,購車人最高可得現金折扣,最高 3500 元,引薦人也能獲得最高 7000 分積分獎勵。
當然,特斯拉的引薦激勵措施以前就存在。并且在這之前,特斯拉對 Model S / X 也推出了類似的現金折扣和積分激勵政策。
但值得關注的是,特斯拉此前對于 Model 3 / Y 車型的引薦計劃只包括積分獎勵,并不包括現金折扣。
因此特斯拉新引薦獎勵一出,就有網友懷疑這其實是在背刺聯盟,變相搞促銷。
并且這次在中國發(fā)布新引薦獎勵之后,特斯拉隨后在美國、加拿大等市場也推出了 Model 3 / Y 車型的現金折扣等激勵措施。
看來在中國推出新引薦措施,很有可能是特斯拉全球促銷計劃的一部分。
相比于特斯拉比較隱晦的促銷措施,上汽大眾則直接把降價寫在了明面上。
同樣在簽署承諾書的第二天,上汽大眾直接宣布 2023 款 ID.3 最高立減 3.7 萬,全系 12.59 萬起,限量 7000 臺。
并且,一汽大眾也對 ID.系列推出限時優(yōu)惠措施,15.59 萬起售,還有最高 7000 元置換補貼和 9000 ID.點券等優(yōu)惠權益。
而通過對比,不難看出一汽大眾其實也在降價,降價幅度最高 6.3 萬。
明明簽署了承諾書不搞價格戰(zhàn),結果還在降價促銷,不禁讓人懷疑這份承諾書是否有約束力?
現在看這份承諾書,最核心的承諾已經刪除,很難判斷其余的在未來會起多大作用。
并且,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原點,價格戰(zhàn)大概率還是會繼續(xù)。
怎么看待這次事件?
對于中汽協(xié)刪除條款,有網友評論說,車企低價有低價的底氣,有更好的生產資料和更高的生產效率,成本下降本身就是正常的。
換句話說,如果一家車企擁有先進生產制造工藝和成熟供應鏈,本來就能降低成本。
比如一體壓鑄技術,特斯拉開始用之后,蔚來、小鵬、理想、長安、賽力斯、豐田等多個車企也開始跟進。
為什么?因為能降本增效。
特斯拉曾介紹過,只需要一臺大型壓鑄機,最短 45 秒就能造出一個 Model Y 的車身,如果使用傳統(tǒng)工藝,則需要 1-2 小時。
并且,制造流程的簡化也意味不需要那么多焊接工人,也不需要太大的占地面積。
體現在數據上,就是整車制造成本降低 40%。
另外,采用一體壓鑄的 Model Y 重量也降低了 30%,還有助于提高車輛續(xù)航。
除此之外,特斯拉還有高度垂直整合的供應鏈,從硬件到軟件,智能車核心技術全方位自研,減少對外部供應鏈的依賴,讓生產和成本更加自主可控。
并且在國內,精通這一套的還有比亞迪。業(yè)內曾評價比亞迪除了汽車輪胎和玻璃,其余核心零部件幾乎都能自己研發(fā)自己生產。
如此綜合下來結果就是,特斯拉單車利潤能達到 10426 美元(約 75445 元),行業(yè)一流水平;比亞迪即使一輛車賣 9.98 萬,也依然有錢賺。
所以,雖然表面上是在說車輛定價,但是和車輛定價最相關的還是看各個車企的生產和制造水平,而這個水平各車企又不一樣,承諾書中所說“非正常價格”一開始就很難界定。
也難怪會有網友評價,這就是把一群企業(yè)拉到一起做做樣子,然后繼續(xù)走之前的路。
從種種表現來看,好像也確實如此。
你覺得呢?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智能車參考 (ID:AI4Auto),作者:有據無車
廣告聲明:文內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jié)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