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眼紅是假的
作者|王磊 楚門
編輯|在洲
你無法叫醒裝睡的人,但利益可以。
當中國品牌在電動車市場狂飆時,多數(shù)老牌車企還在大吞油車紅利,很難說他們對電動化轉型的態(tài)度積極敏感,直到中國電動車品牌打到家門口。
今年的慕尼黑車展,讓外界看到了中國品牌的能量,比亞迪在歐洲建廠、開店,新勢力也打算闖關汽車的故鄉(xiāng)。傲慢的歐洲人,終于坐不住了。
9 月 13 日下午,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在斯特拉斯堡歐洲議會發(fā)表年度“盟情咨文”時宣布,將對中國的電動汽車發(fā)起反補貼調查。
“現(xiàn)在全球市場充斥著更便宜的電動汽車,而巨額的國家補貼,人為地壓低了它們的價格,這正在扭曲我們的市場?!?/p>
馮德萊恩的這套說辭,無異于一篇檄文,其本意當然是為了保護歐洲當?shù)剀嚻蟆?/p>
相呼應的,德國總理在出席慕尼黑車展時也給德國車企打氣,稱面對中國車企的競爭時,應該被鼓勵,而不是被嚇到。隨之大手一揮,就拿出 1100 億歐元的激勵計劃。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歐洲的汽車技術和制造水平,都是全球汽車行業(yè)的模范,BBA 的老家都在德國,就足以證明其領先性。
而大洋彼岸的中國汽車產業(yè),卻以十幾年前的“十城千輛”為開端,在去燃油化的道路上一往無前。于是我們可以看到,在歐洲市場涌現(xiàn)出了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電動車。
很明顯,所有的饋贈,早已暗中標好了價格。
01 、各方態(tài)度
早在今年 7 月,就傳出了歐盟即將對中國產電動汽車啟動反傾銷、反補貼調查。
起因還是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大舉進入歐洲市場感到不安,他們擔心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會以極快的速度和規(guī)模涌入歐洲市場,從而威脅到歐洲本土的電動汽車生產。
國際能源署( IEA)數(shù)據(jù)顯示,2022 年在歐洲銷售的電動汽車有 16% 從中國進口,當時歐盟內部市場專員 Thierry Breton 表示,“贊成對中國電動汽車展開傾銷調查,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數(shù)量迅速增加已成為歐盟行業(yè)面臨的問題?!?/p>
但有意思的是,對于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歐盟各國的態(tài)度卻各不相同。
7 月的調查主要由法國推進,法國總統(tǒng)曾表示,“我們不希望用法國納稅人的錢來加速歐盟以外地區(qū)的工業(yè)化?!?/p>
歐洲當?shù)孛襟w稱,法國態(tài)度激烈,原因在于法國 2023 年第一季度的電動汽車購車補貼中約有 40% 流向中國企業(yè)的產品。
于是法國計劃調整電動汽車補貼的實施條件,并對中國電動汽車實施調查。
和法國不同,德國認為如果歐盟對華采取貿易救濟措施,可能導致中國反制,甚至會損害到歐洲汽車產業(yè)。
德國這個相對溫和的態(tài)度也情有可原,BBA 和大眾在國內市場依然有著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這些企業(yè)此前剛公布了中國市場的戰(zhàn)略規(guī)劃,所以德國很“小心”。
面對這個最新的反補貼調查,歐盟中國商會也迅速做了回應。
歐盟中國商會表示,應該敦促歐盟客觀看待中國電動汽車產業(yè)發(fā)展,而不是隨意動用單邊經(jīng)貿工具來阻止或提高中國電動汽車產品在歐發(fā)展和經(jīng)營成本?!皻W洲市場的開放應體現(xiàn)在具體的行動上,并應為外國企業(yè)提供公平、公正和無歧視的營商環(huán)境。”
聲明表示,中國企業(yè),包括電動汽車行業(yè)致力于全球碳中和愿景的實現(xiàn),并將為此做出不懈努力。歐盟中國商會希望歐盟政策制定者與產業(yè)界相向而行,共同為世界綠色發(fā)展做貢獻。
02 、反補貼調查背后
歐洲為什么執(zhí)著于對中國電動車設限?
先來看一組數(shù)據(jù),施密特(SAR)汽車研究公司的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汽車品牌在歐盟市場的份額,從 2021 年的不到 1% 上升至今年的 2.8%。
在電動汽車市場,中國制造商的銷量占總銷量的 8%,高于去年的 6% 和 2021 年的 4%。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制造商在歐洲的電動汽車銷量幾乎與 2022 年全年持平。
中國在歐洲電動汽車市場的份額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增加了一倍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歐洲純電動汽車市場中,2022 年銷量排名前三的品牌沃爾沃、名爵、極星還都是中國車企收購的歐洲本土的汽車品牌,占歐洲純電動汽車市場份額的 8.6%。
今年前 8 個月,上汽 MG 在整個歐洲的銷量達 13.5 萬輛,同比增幅 148%,并在英國(非歐盟國家)、德國、法國等國家新車銷量榜上名列前茅。主銷車型 MG4 今年前 8 個月,已經(jīng)在歐洲累計銷量突破 4 萬輛,成為了歐洲純電緊湊車銷量冠軍。
由于有著巨大的歷史包袱,歐洲本土車企發(fā)展電動車并不能像中國品牌一樣可以輕裝上陣。
與此同時,歐洲電動車市場也沒有國內大。最近外媒有消息稱,大眾位于德國東部的茨維考工廠,正考慮裁員。給出的理由就是,歐洲電動汽車需求低迷,只能裁掉多余的人工成本。
此外,由于供應鏈不具備本土優(yōu)勢,不同國家定價的不同,也讓不少歐洲人民寒了心。
不久前,德國網(wǎng)友還因為中國版 ID.3 便宜,在網(wǎng)上大鬧過一次。起因是“德國產”的 ID.3 賣到了 39990 歐元,約合人民幣 32.22 萬元,是中國售價的 2.5 倍。
部分德國網(wǎng)友瞬間繃不住了,直呼“德國人不應該再買大眾汽車”。
大眾隨即表示,兩國存在價格差異是多重因素造成的。
首先中國市場具有生產成本優(yōu)勢,能源成本較低。第二,該車型所有供應商均來自中國,較短的運輸路線和較低的生產成本,使得銷售價格更加低廉。第三,因為在中國市場,特斯拉挑起的的“價格戰(zhàn)”愈演愈烈,大眾汽車才降的價。
在大眾的回應中,供應鏈成了關鍵。
在傳統(tǒng)汽車時代,以發(fā)動機等關鍵零部件為主導的傳統(tǒng)供應鏈,基本被歐洲、美國、日本企業(yè)把持,這些供應鏈高度封閉。但在新能源發(fā)展時代,結構正在發(fā)生變化,中國供應商占據(jù)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層層供應成本優(yōu)勢的疊加下,才造就了中國汽車難以匹敵的競爭力和價格優(yōu)勢。
03、對自主品牌成長無礙?
歐盟的反補貼調查勢必會影響中國車企出海節(jié)奏,一旦歐盟認定結論成立,出口歐洲或將面臨懲罰性關稅。
不過,就像一枚硬幣同時擁有正反兩面。
歐盟的反補貼調查在阻礙中國車企出海的同時,也會倒逼中國車企加速海外建廠。據(jù)悉,上汽、比亞迪、長城等頭部車企已經(jīng)在緊鑼密鼓準備歐洲本地化生產,最早一批歐洲本地產品很可能在 2025 年下線。
寧德時代也早早就有出海建廠計劃。如今開在德國圖林根州阿恩施塔特的工廠,已經(jīng)順利實現(xiàn)鋰離子電池電芯量產,未來還將有 5 條生產線投入運營,預計工廠 2024 年初達到 14GWh 的初始產能目標。其旗下子公司也在去年 4 月于印度尼西亞投建動力電池產業(yè)鏈項目。
此外,包括國軒高科、億緯鋰能、蜂巢能源也都有海外設立動力電池產線的計劃。
盡管在歐洲建廠投入巨大,現(xiàn)在來看或許是中國品牌出海的必經(jīng)之路,也會使得整個出海業(yè)務更加完善和獨立。
而對于這個最新的調查,不少人認為無礙自主品牌崛起的長久邏輯。
中信證券認為,當前中國電動車并不以低價為賣點,競爭力來自于技術積累、質量控制、用戶體驗。當前歐盟對中國電動車的潛在政策、落地時間并未明確,“我們對中國電車產品海外競爭力保持樂觀,看好中國車企出海實踐中探索出雙贏的模式?!?/p>
中泰電新則指出,該事件同動力電池無關,同鋰電中游無關,預計反應到關稅的概率不大,即便最終成立,目前中國出口國家中歐洲占比較小,對當前各公司銷量及業(yè)績預期影響不大。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超電實驗室 (ID:SuperEV-Lab),作者:王磊 楚門
廣告聲明:文內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jié)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