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 日夜間
    隨系統(tǒng)
    淺色
    深色
  • 主題色

日本新能源汽車計劃很好,只不過世界另有計劃

汽車通訊社 2023/10/21 18:35:11 責編:夢澤

對于新能源汽車的認知,中國和日本都活在自己的信息繭房里,都覺得自己在引領世界,對方正在走向奔潰。

比如在中國,“新能源車就是未來趨勢”已經成為基本共識,而中國新能車又在引領著這一趨勢發(fā)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市場,傳統(tǒng)油車尤其是日系車正在被全面取代和淘汰。

這樣的論調有堅實的數據支撐,根據 Canalys 公布的 2023 年上半年的數據,2023 年上半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增長 49%,達到 620 萬輛,其中中國大陸市場銷量達到 340 萬輛,占據了 55% 的市場份額,而且在全球最暢銷的前 20 名新能源車型中,中國占據了 12 個,而日系車一個也沒有。

回到中國市場,對比更加明顯。中國 2023 年上半年汽車產銷量分別達到 1324.8 萬輛和 1323.9 萬輛,同比分別增長 9.3% 和 9.8%,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車 375 萬輛,同比增長 44%。但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連有“日本汽車三強”之稱的豐田、本田、日產,都難掩頹勢。日產上半年銷量下降了 22.4%,本田下降了 22%,豐田也在中國市場出現(xiàn)首次下滑,下降了 2.8%。

然而,日本看到的卻是完全不同的景象:新能源車未必是未來,混動是更現(xiàn)實的選擇,而日系車在混動市場依然占有絕對優(yōu)勢,不論是銷量,還是利潤,依然遙遙領先。

日本的視角同樣有數據支撐,根據 2023 年全球汽車銷量,世界前十日系車占了四家(豐田、日產、本田、鈴木)。其中豐田上半年銷量 541 萬輛,比 2022 年上漲了 5.5%,連續(xù)四年位居世界第一。相比之下,中國的比亞迪剛剛進入前十,以 125 萬輛的銷量排在鈴木后面,對日系車的威脅不大。此外,豐田第二季度營業(yè)利潤更是達到 1 萬億日元,創(chuàng)造了日企季度利潤的歷史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日系車的混動車型占據著絕對的統(tǒng)治地位,新能源車滲透率非常低,比如豐田的 541 萬輛銷量中,新能源車(純電和插混)賣了 46171 輛,占比不到 1%。

也就是說,中國和日本看到的信息、對未來汽車趨勢的判斷以及對世界的認知等等,都截然不同。而這種認知的不同,將中日帶向不同的發(fā)展方向。

所以,當中國很多人納悶:為什么一直領先的日本車企突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掉隊,而且落后那么多的時候。日本給的答案意外地簡單:日本沒有掉隊,只不過是在沿著另一個方向前進。

日本的混動路線:從劣勢長出來的優(yōu)勢

其實,日系車的崛起完全是一個意外。在發(fā)展汽車產業(yè)方面,日本有先天劣勢 —— 能源匱乏。日本的能源自給率很低,最高的時候也不到 20%,汽車所需要的燃料幾乎全靠進口,其中 95% 來自中東地區(qū)。

在這種現(xiàn)實的約束下,省油就成了日本汽車的剛需,所以日本自主研發(fā)的汽車,一開始都是便宜省油的經濟適用型。但很長一段時間,日系車的省油特性所帶來的微弱優(yōu)勢,在歐盟大車面前不值一提,被歐美市場嘲笑為玩具。

但在能源匱乏的現(xiàn)實面前,日本并沒有其他選擇,只能退居國內市場把省油路線進行到底。時間來到 1973 年,中東石油危機使當時的油價短短幾年內飆升了十倍,連財大氣粗的美國人民也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主打省油路線的日系車一下子成了香餑餑,在全世界突飛猛進。

這樣的經歷完美契合了日本的封閉式精神:只要沿著自己的路徑走到極致,世界的風口終將會轉過來,跟隨日本的步伐。而在汽車行業(yè)也是如此,當世界都開始改賽道走電車路線的時候,日本仍在省油的路線上不遺余力推進。

就拿豐田來說,他不是沒有作為,而是在混動系統(tǒng)上精益求精。豐田的 THS 混合動力系統(tǒng)以發(fā)動機驅動為主,再用電機補足發(fā)動機的不足,在怠速或市區(qū)頻繁停走的時候,可以回收發(fā)動機過剩的動能,用來給電池充電儲存起來,然后將儲存的電力驅動車輛,填補發(fā)動機效率不足的部分,從而極大地減少油耗。比如最新的卡羅拉雙擎版百公里的綜合油耗低到 3.5L 油,在綜合能耗方面對比當下最熱的插混式新能源車、增程式新能源車毫不遜色。

如果放到日本的能源背景下,豐田的混動系統(tǒng)優(yōu)勢更加明顯。比如日本的電力近 80% 來自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發(fā)電。進口化石燃料發(fā)電,再用電來驅動汽車,考慮中間的能量損失,肯定不如直接用油來驅動汽車更為節(jié)省。

另外,日本在新能源方面前景有限。日本國土面積狹小,且多是山區(qū),發(fā)展水電、風電、太陽能等,不僅成本高,規(guī)模也很有限。日本曾寄以厚望的核電,也在 2012 年的福島事件后先后關停。雖然近幾年日本開始重啟核電,但考慮到日本是地震多發(fā)地帶,如果大幅發(fā)展核電,福島事件再來是遲早的事。

也就是說,在核電退役的大背景下,日本的清潔能源發(fā)展空間非常有限。大力發(fā)展電動汽車,在日本反而會帶動火電增產,使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難以實現(xiàn)。

很多人說的,日本點錯了科技樹、走錯了方向,其實是沒有看到日本的現(xiàn)實。日本并沒有走錯,日本在省油的路上走到底,大力發(fā)展混動系統(tǒng),不論是對掌握混動核心技術的日本車企來說,還是對能源匱乏的日本社會來說,其實都是最優(yōu)選擇。

日系車的真正困境是:日本的最優(yōu)選擇,并不是這個世界的最優(yōu)選擇。

因變量的宿命:世界另有計劃

因為資源匱乏發(fā)展起來的日系省油汽車,在豐田等車企的混動系統(tǒng)的加持下,可以說是風光無限。一方面在銷量和利潤上,日系車紛紛殺進世界前列,啃下世界混動市場 70% 以上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在技術上,豐田利用 THS 等技術筑起了專利壁壘,把歐美中韓等的車廠都阻擋在外,長期獨享“混動”的蛋糕。

日本的戰(zhàn)略想得很好,做得也很好,唯一的問題是日本只是這個世界的因變量,只能夠順應規(guī)則,而像歐盟、美國、中國這樣能夠深刻影響世界秩序的自變量,則可以改變規(guī)則,甚至重新定義規(guī)則。

首先,歐盟就用起了傳統(tǒng)藝能“贏則自由競爭,輸則改變規(guī)則”。日系車的崛起首先就蠶食了歐美車企的市場份額。于是,歐盟在減少碳排放的政治正確下,提出柴油路線,抨擊日系車不環(huán)保,柴油車 2015 年在歐洲的比例達到 51.6%。但很快,歐盟被打臉,大眾柴油車數據造假事件曝光,歐洲的柴油路線走向終結。隨后,歐盟繼續(xù)改規(guī)則,把汽車行走時的碳排放標準限制得極低,以至于按照歐盟的標準,只有電車和插混、燃料電池車才能滿足,而日系的油混不論多么節(jié)省,終歸還是有排放。

盡管日本反對歐盟的計算方法,指出歐盟僅計算汽車行走期間的碳排放,而不計算汽車生產和回收階段的碳排放。如果計算整個汽車生命周期內的碳排放,日本油混并不輸給電車。但日本并沒有能力改變規(guī)則,在 2020 年 12 月,時任日本首相菅義偉迫于壓力,宣布日本 2035 年禁售燃油車。日本車企憤怒地說,這無疑是在扼殺日本汽車產業(yè),將導致日本 550 萬汽車從業(yè)人員失業(yè)。

美國就不需要歐盟這樣的陽謀。當日系車沖擊美國市場時,美國政府直接和日本政府談判。結果大家都知道,日本車企“自愿”減少對美汽車出口,“自愿”拿出技術幫助福特、通用等美國車企進行產業(yè)升級,“自愿”赴美建廠等等。2022 年的美國《通脹削減法案》把日系車企踢出 EV 補貼名單。日系車企要想獲得美國企業(yè)同等待遇,必須要去美國投資建廠才行。

在中國又是另一番景象。中國的市場換技術戰(zhàn)略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日系車利用專利壁壘,使中國始終無法分享到技術紅利,國產燃油車停留在“油耗高、質量差”的水準,始終難以突破。在這種現(xiàn)實下,錢老寫親筆信建議國家直接跳過燃油車,直接發(fā)展電車的戰(zhàn)略。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正是中國在燃油車領域的劣勢,讓中國可以沒有任何負擔地在電動車領域大舉前進。

當然,中國最重要的其實是跑通了“電車更環(huán)?!钡倪壿?。中國的電力其實也是火力發(fā)電為主,也會面臨日本同樣的問題,那就是大力發(fā)展電車會增加碳排放。不同的是,中國在新能源層面進行了大規(guī)模建設。目前中國光伏發(fā)電量占到全世界的 80%,風力發(fā)電占到 60%~80%,鋰電池產量占全球的 75%,而且中國的光伏發(fā)電裝機量已經超過火電裝機量,新能源對火力發(fā)電的補充和替代也在同步進行,甚至光伏電價已經低于常規(guī)電價。

這樣,中國的能源大基建為電車提供了強力的邏輯支撐:電車的發(fā)展會有助于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xiàn)。同樣,美國、歐盟也都在大力推進新能源建設,而一直走自己路的日本,火力發(fā)電的比例仍在 80% 左右。在這種背景下,日系車企掉頭做電車,不僅不會減排,還會增加碳排放。

可以說,日本在自己的路徑上獨享蛋糕的同時,中美歐已經改變了規(guī)則,走向了另一條路徑。那么,未來是否會兩條路徑共存呢?比如中美歐走電動化路徑,日本走自己的混動路線。從數據來看,日系車的銷量只有 15% 的來自日本國內,85% 來自于國外,其中中、美、歐三大市場占了近 70%。當中美歐改變了賽道,日系車企除了適應和跟隨并沒有其他的選擇。

日系車還有機會嗎?

這就是日系車的現(xiàn)狀,甚至是宿命:盡管走的是自己最優(yōu)的路徑,但不得不掉頭跟隨世界的道路。

可以看到,近幾年撞到南墻的日本車企終于開始紛紛掉頭。但這種掉頭和中國車企認定電動汽車是未來的認知是完全不同的,日企掉頭走向的是一條既不適合,又不擅長的路。

比如日系車一直質疑液態(tài)電池不安全、起火、爆炸等,但現(xiàn)在卻在大量采購寧德時代、LG 等中韓企業(yè)生產的液態(tài)電池;之前一直抵制特斯拉發(fā)起的一體化鑄造,認為質量不過關、維修困難等,但現(xiàn)在豐田已經開始導入一體化鑄造的生產方式;之前說軟件定義汽車行不通,軟件 bug 會有致命安全問題等等,但現(xiàn)在豐田已經聯(lián)合其他車企積極打造自己的軟件平臺。

電車是要靠大力才能出奇跡的領域,比如歐盟在大力扶持歐洲車企,把非歐洲產的排除在外;美國在大力扶持美國車企,把非北美產的排除在外;而中國已經過渡到了市場驅動時代,在全產業(yè)鏈都有巨大的領先優(yōu)勢。

很多人認為日本仍有翻盤的機會,比如擁有大量技術儲備,像固態(tài)電池、氫燃料電池等等。實際上,比如說固態(tài)電池,雖然聽起來很美好,但只是形態(tài)不同,它所需要的原材料和其他電池并沒有什么不同的,而電池的原材料到精煉加工等核心產業(yè)中國也都占據著絕對的領先地位,固態(tài)電池即使開發(fā)成功,想要繞過中國也是很難的。

再比如,日本的氫能源車,其實也會遇到電車一樣的困境,那就是日本沒有能力讓世界按自己規(guī)劃的路線走,而只能去適應世界的規(guī)則,而且像本田等企業(yè)早在 2021 年就終止了氫燃料電池的研發(fā)。

日本不是沒有技術,也不是沒有戰(zhàn)略,它只是對自己的定位缺乏認知。日本總以為自己在引領汽車行業(yè)的發(fā)展,就像雁陣一樣,日本是領頭雁,其他國家是雁尾,應該跟隨和學習自己。

但實際上,日本車企從來沒有領導過世界,只不過是石油危機帶來了對低油耗的需求,剛好和日本自身的邏輯是一致的。日系車的崛起只不過是剛好站到了時代的風口而已。如今風口已經掛到了電車領域,日本的邏輯和世界的需求已經不再一致了。

日本的計劃其實沒有錯,只不過這個世界另有計劃。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汽車通訊社 (ID:automobile-news),作者:夏壯

廣告聲明:文內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jié)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

相關文章

軟媒旗下網站: IT之家 最會買 - 返利返現(xiàn)優(yōu)惠券 iPhone之家 Win7之家 Win10之家 Win11之家

軟媒旗下軟件: 軟媒手機APP應用 魔方 最會買 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