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SF 中文 (ID:kexuejiaodian),作者:SF
包括我們?nèi)祟愒趦?nèi)的許多哺乳動物,都比很多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衰老得更快。一位生物學(xué)家提出,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部分原因是,過去恐龍的霸主地位迫使哺乳動物不得不縮短繁殖周期,并導(dǎo)致哺乳動物的一些延緩衰老的基因遭到了淘汰。
科學(xué)的進步讓我們對衰老的過程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然而,我們?yōu)槭裁磿ダ夏??為什么演化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在 80 歲左右就走向衰亡的身體呢?畢竟,活得更久會給我們更多生育后代的機會,這似乎才符合演化的邏輯。
自然界中存在著一些長壽的動物,比如弓頭鯨和一些巨型龜,它們的壽命能超過 200 歲。在一些動物中,衰老的生理機制是非常緩慢的,甚至在某些物種中完全停止。但是,人類和大多數(shù)哺乳動物卻沒有這樣的優(yōu)勢 —— 我們的衰老速度更快,組織再生能力更弱,而且與爬行動物和兩棲動物相比,我們也更易患上癌癥。為什么演化讓哺乳動物走上了一條不同的道路呢?
要想長壽,得付出一定的代價
要想理解長壽的演化,首先要明白長壽這種演化特征是有代價的。維持和修復(fù) DNA,更替受損的細胞以及抵抗其他的衰老過程,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對于大多數(shù)動物來說,能量是一種來之不易的資源,只能通過攝食來獲取。這就意味著,一種動物衰老得更慢,就會有更少的能量去做其他事情,包括繁殖。
然而,如果一種動物衰老得很慢,能活到 200 多歲,但因為傳染病、捕食者等原因,在 20 多歲時就夭折了,那么它們的長壽基因就沒有發(fā)揮作用。在這種情況下,長壽反而是一種劣勢。因為,這種生物浪費了大量的能量來抑制衰老,而這些能量本可以用來產(chǎn)生更多的后代。
因此,如果一種動物在達到其自然壽命之前,就有很高的可能性因其他因素而死亡,這就會給這種動物施加一種選擇壓力,促使它們以縮短壽命為代價加快繁殖速度。這種權(quán)衡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關(guān)于為什么人類不會活得更久的一個理論是,我們的哺乳動物祖先經(jīng)常遭遇早逝。那么,是什么因素給我們的哺乳動物祖先帶來了如此巨大的威脅,以至于影響了我們?nèi)祟惖膲勖兀?/p>
恐龍給哺乳動物帶來了生存壓力
最近,來自英國伯明翰大學(xué)的生物學(xué)家若昂?佩德羅?德?馬加良斯(Jo?o Pedro de Magalh?es)提出了一個名為“長壽瓶頸”的假說。他認為,恐龍對哺乳動物的壽命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
哺乳動物是在 2 億到 2.5 億年前從爬行動物分化出來的。當(dāng)時,它們的體型很小,而且是夜行性的,與恐龍共存了超過 1 億年。
馬加良斯提出,早期的哺乳動物原本擁有原屬于爬行動物的長壽基因。但是,在與恐龍共存的漫長歲月中,這些基因逐漸被淘汰掉了,因為在一個充滿很多兇猛恐龍的危險環(huán)境中,它們不會帶來演化的優(yōu)勢。于是,哺乳動物選擇以縮短壽命為代價加快繁殖速度。在恐龍滅絕之后,一些哺乳動物重新演化出了更長的壽命,但是受到了在數(shù)百萬年前失去爬行動物長壽基因的制約。
“長壽瓶頸”假說并不是第一個提出恐龍對我們的演化有重大影響的假說。早在 1942 年,美國加州大學(xué)伯克利分校的生理學(xué)家戈登?林恩?沃爾斯(Gordon Lynn Walls)就提出了“夜行瓶頸”假說。他認為,在恐龍統(tǒng)治時期,幾乎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演化成了夜行性動物。雖然部分哺乳動物在恐龍滅絕之后演化成了晝行性動物,但許多夜行性的演化特征依然保留在今天的哺乳動物身上。例如,有遺傳證據(jù)表明,哺乳動物在恐龍統(tǒng)治時期失去了光裂合酶,而這種酶可以修復(fù)紫外線對 DNA 造成的損傷。
當(dāng)然,恐龍并不是唯一一個可能影響哺乳動物衰老速度的因素。馬加良斯還提到了體溫的作用。哺乳動物是恒溫動物,這帶來了演化優(yōu)勢,能讓它們在不依賴環(huán)境條件的情況下控制體溫。但是,也有一些證據(jù)顯示,更高的體溫會導(dǎo)致壽命的縮短。
總而言之,馬加良斯的假說為探究人類和哺乳動物的衰老演變過程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而且,細細想來,這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盡管哺乳動物已經(jīng)取代恐龍成為了地球的主宰,但恐龍的影響仍然留在哺乳動物的 DNA 中。
參考文獻: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bies.202300098
廣告聲明:文內(nèi)含有的對外跳轉(zhuǎn)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jié)省甄選時間,結(jié)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