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 日夜間
    隨系統(tǒng)
    淺色
    深色
  • 主題色

銀河系中心的脈沖星去哪了?

Linvo說宇宙 2024/5/18 19:05:03 責編:夢澤

眾所周知,銀河系中心除了坐落著一個 400 萬倍太陽質(zhì)量的黑洞外,那里還是一個密度驚人的恒星聚集區(qū),恒星的密度和球狀星團不分伯仲。這里(幾百光年范圍內(nèi))平均每立方光年就有 2 顆恒星,咋一聽你可能覺得這也不多啊。但你知道太陽系周圍的恒星密度嗎?每立方光年只有 0.004 顆。

既然銀河系中心那么多恒星,按理說銀心部位應該非常亮吧?然而恰恰相反,由于太陽系位于銀盤上,我們向銀心望去時,我們的視線會被銀盤上的星際塵埃遮擋,因此在可見光波段附近我們很難看到恒星的光芒。這也是為什么星空照片中的銀河總是一條黑漆漆的塵埃帶。

研究銀心通常需要借助波長更短的伽馬射線、硬 X 射線,或者波長更長的微米波和無線電。比如之前給銀心黑洞拍照,用的就是射電望遠鏡。通過把全球各地的多臺射電望遠鏡組成陣列,我們就能捕捉到銀心黑洞吸積盤釋放出的無線電波,從而繪制出銀心黑洞的剪影照。

我們知道,吸積盤并不是黑洞獨有的。雙星系統(tǒng)中,當其中一顆恒星坍縮成致密星后,它可能會吸積另外那顆伴星。比如一顆中子星通過自身的潮汐力把伴星的外層物質(zhì)剝離,然后在自己周圍形成吸積盤,這個過程會使得中子星成為一顆越轉(zhuǎn)越快的脈沖星。

既然銀心的恒星密度是我們周圍的 500 倍,那按理說銀心附近的恒星殘骸應該也很多,肯定有大量的脈沖星聚集在那里,估計至少有幾千顆。但奇怪的是,截至目前我們在銀心附近超過 80 光年范圍內(nèi)幾乎找不到任何脈沖星,這是為什么呢?

當然不是銀心黑洞把它們都給吃了,畢竟能夠形成中子星的恒星質(zhì)量都不小,壽命也長不了(可能只有幾億年),所以正常情況下銀心區(qū)域的中子星形成速率應該非常高。而且銀心黑洞雖然看起來有幾百萬倍太陽質(zhì)量,但是簡單帶到史瓦西半徑公式算一下就知道,它的大小僅在千萬公里這個量級。而剛才說的銀河系中心區(qū)域,那個范圍是以光年來計的,兩者差了有好幾個數(shù)量級。

那天文學家對此是怎么想的呢?

一種觀點認為:這里的中子星可能都是些“短命鬼”,比如是些有著超強磁場的磁星。由于磁星磁場衰減得很快,這會導致它的高能輻射持續(xù)不了太久。相較于普通脈沖星 1000 萬~1 億年的壽命,磁星這一輩子只有區(qū)區(qū)一萬年。所以呢,我們在這里找不到脈沖星,或許是因為它們早就涼涼了。

可是也不能所有的恒星到最后都變成磁星吧,于是天文學家又提出了一種可能:有些中子星可能被“逐出了家門”。

我們知道,宇宙中的恒星往往都不是孑然一身,尤其是那些大質(zhì)量恒星,它們很多都有自己的伴星。那么當雙星系統(tǒng)中其中一顆恒星超新星爆發(fā)后,它的伴星在強大的沖擊下可能會被踢出去。這樣一來剩下的這顆中子星空有一身能耐(潮汐力)但無處施展,只能安安靜靜地在那待著。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恒星都能把“老伴”逐出家門。那些各自經(jīng)歷完超新星爆發(fā)又沒散伙的雙星,最終它們會成為一對“白頭偕老”的雙中子星,從此安靜地在星際空間中跳著屬于它們的華爾茲。

不管是上面哪種情況,對于這些悄無聲息的中子星來說,它們都很難被我們發(fā)現(xiàn)。

然而這些理由雖然也能解釋,但能解釋得不多。隨后天文學家又提出了另一種可能:這些中子星可能被黑洞干掉了!當然這個黑洞指的并不是銀心黑洞,而是一種十分迷你的微型黑洞,通常低于 1 倍太陽質(zhì)量,甚至是只有小行星質(zhì)量。

這么小的黑洞哪來的呢?沒錯,當然是形成于宇宙早期的原初黑洞了。由于不經(jīng)過恒星坍縮,原初黑洞的個頭不受約束,可以非常大也可以非常小。如果宇宙中真的存在大量的迷你黑洞的話,從觀測上來說,我們確實很難發(fā)現(xiàn)它們,所以一些科學家也把小質(zhì)量的原初黑洞作為暗物質(zhì)的候選者之一。

上次說有科學家提出中子星可能通過捕獲暗物質(zhì)來加熱自身,假如此時的暗物質(zhì)是原初黑洞的話,那就不是加熱自身這么簡單了,而是自身可能會被黑洞從內(nèi)部掏空。

你可能會說:“這么小的黑洞,早就被霍金輻射蒸發(fā)完了吧?”

之前說過,根據(jù)“霍金蒸發(fā)極限”,一個 10 億噸的黑洞就足以存活至今,而它的大小只有一個原子那么大。所以如果這種小黑洞真的存在,那中子星捕獲黑洞的情況還真不是沒有可能。

其實這種恒星捕獲小黑洞的情況之前我們就說過,比如上次說的太陽內(nèi)部可能存在黑洞的事,對于中子星這種恒星殘骸也是一樣。這些中子星在捕獲小黑洞后,黑洞會從中子星內(nèi)部將其慢慢蠶食,最終成長為一個安靜的恒星級黑洞。如果銀心附近的中子星都是這個結局的話,沒準還真能解釋中子星的缺失問題。

但是前不久,一篇暫時發(fā)布在 arxiv 上的文章中,一個來自歐洲的研究團隊重新研究了這種中子星被原初黑洞從內(nèi)部瓦解的可能。他們結論是:中子星捕獲原初黑洞的觀點并不能解釋中子星的缺失問題。

研究團隊計算了脈沖星捕獲原初黑洞的概率,以及當捕獲后中子星進一步坍縮成恒星級黑洞的可能性。結果顯示,在簡化模型的特定情況下,脈沖星在有生之年(~1000 萬年)捕獲原初黑洞的概率最多也就三成。而且對于脈沖星所在的雙星系統(tǒng)來說,外來的原初黑洞屬于質(zhì)量相對較小的第三者。在這種不穩(wěn)定的三角關系三體運動中,小質(zhì)量的第三者通常會被甩出系統(tǒng)。

不過目前關于中子星捕獲原初黑洞的這個研究仍然比較粗糙,因為銀河系中心的恒星密度非常高,現(xiàn)實情況通常不是簡單的三體關系,而是更加錯綜復雜的多體運動。這個問題現(xiàn)階段確實很難解決,未來隨著更先進觀測設備的投入使用,或許可以解開謎團。

總之,關于銀河系中心為什么沒有脈沖星這個現(xiàn)象,目前仍然是天文學的一個未解之謎。

文章 & 新聞:

  • [1] wikipedia: Stellar density

  • [2] scopethegalaxy: Pulsars vs Magnetars

  • [3] phys.org: Neutron stars could be capturing primordial black holes

論文 & 摘要:

  • [1] Y. Génolini, P.?D. Serpico, and P. Tinyakov. Revisiting primordial black hole capture into neutron stars. PHYSICAL REVIEW D (2020). 102(8)

  • [2] Roberto Caiozzo, Gianfranco Bertone, Florian Kühnel. Revisiting Primordial Black Hole Capture by Neutron Stars. arXiv preprint arXiv:2404.08057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Linvo 說宇宙 (ID:linvo001),作者:Linvo

廣告聲明:文內(nèi)含有的對外跳轉(zhuǎn)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jié)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

相關文章

關鍵詞:天文,宇宙

軟媒旗下網(wǎng)站: IT之家 最會買 - 返利返現(xiàn)優(yōu)惠券 iPhone之家 Win7之家 Win10之家 Win11之家

軟媒旗下軟件: 軟媒手機APP應用 魔方 最會買 要知